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的河岸 何君华 雨声渐大的时候,爷爷怀揣一把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的河岸

何君华

雨声渐大的时候,爷爷怀揣一把斧头钻进了竹林。

这不是爷爷第一次剁竹子,但冒这么大的雨还是第一次。

要是不趁这一场大水把竹子卖掉,今年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卖了。想到这里,爷爷就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高了。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地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来,他的脸上已经分不出哪里是汗水,哪里是雨水。

雨来得实在有些急,要不也用不着这么急火火地来砍竹子啊。

很快,所有被伐倒的竹子都褪去了竹枝,光溜溜地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

没有任何休息,爷爷便开始把竹子一根根地往黑水河南岸扛。我捡起地上的竹枝,试图证明我也能帮上一些忙,但爷爷很快就制止了我:“那是不用搬的,等天晴晒干了,捆回去做柴烧。”

我只好两手空空地跟在爷爷后面。那个上午,我戴着大得夸张的斗笠跟在爷爷屁股后头,一趟趟地往返于竹林和黑水河南岸之间。

用我奶奶的话说,我简直就是爷爷不离身的影子。我对奶奶的话坚信不疑。

等所有的竹子都扛到了河边,爷爷便开始拿绳子捆它们。很快,一只大竹筏便在爷爷手中做成了。

爷爷要赶在天黑之前到黄龙乡把竹子卖掉。

爷爷撑起竹篙,像老虎一样跳上竹筏。我叫嚷着要和爷爷同去,父亲不容置喙地喝止了我。

要不是这样一场大雨,黑水河肯定载不起这样一捆竹子,何况身宽如牛的爷爷还摇摇晃晃地站在上面。我替爷爷捏了把汗。

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河水越来越黄,河岸越来越低。很快,爷爷便像游水的青鱼一样消失在我踮起脚也看不见的黑水河尽头。

有人站在对岸大声逗我:“细箩,你爷被黑水河吞了!”

我板起脸回敬道:“你爷才被黑水河吞了!”

我不再理他.

爷爷是黑水河的河神,怎么会被黑水河吞掉!想也不用想。

我曾不止一次听过爷爷在黑水河的传奇,最有名的,莫过于爷爷在河里徒手捉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黑水河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水,人们纷纷冲到河里下网捕鱼。突然,爷爷下的网被狠狠磴了一下,爷爷意识到网住了个大家伙,立即拎起网来。爷爷一眼便看见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尾巴,还来不及反应,爷爷便被鱼拖进了黑水河里。接下来,令岸上所有人都瞪大双眼的一幕发生了。但见爷爷抓着青鱼的两鳍,骑在青鱼背上在黑水河里游上游下,激起的水花高过人头——我爷爷在黑水河里开起了摩托艇,这是多年后我在一部香港影碟里看到的场景,我一下就想起了我当时年轻气盛的爷爷,我确信我爷爷当年跟影碟里的人一样酷劲十足。

有人数了教,爷爷骑在青鱼身上足足游了二十三圈;最后,筋疲力尽的爷爷终于把青鱼甩上了岸。爷爷像耙完十亩田一样大口喘着粗气,青鱼则僵死在岸上一动不动。何铺街上卖肉的朱屠户当即拿来秤,两个人架起扁担一称,整整一百三十一斤!

这是迄今为止黑水河最大的一条鱼,人们都说我爷爷捉住了黑水河的鱼精。连鱼精都捉得住的人,怎么可能被黑水河吞掉!

可是,爷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和他的叔伯兄弟沿着黑水河寻了一个月,连爷爷的影子也没有寻到。

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说爷爷托梦给她,说他在一条河岸上。人们问奶奶是哪一条岸,她说既不像是黑水河北岸,也不像是南岸,因为岸上既没有成片的麦林,也没有成片的稻林,只能说是第三条岸。

奶奶还说,那条岸上有一片花的海洋。

所有人都以为奶奶疯了,只有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大人们不肯相信一条河会有第三条岸,就像他们从来都不肯相信一只山羊也会唱歌一样。我讨厌这帮傲慢无理的大人,并且决计不再搭理他们。我发誓等我长大,就会像鱼一样游过去看爷爷。爷爷一定就在那条开满鲜花的河岸上欢快地望着我,就像望着他不离身的影子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大雨的介绍,既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又为下文黑水河上涨、爷爷乘竹筏卖竹子等情节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三段画线句,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说明了爷爷冒大雨砍竹子的原因,暗示了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引人深思。

C. 文章善用修辞.如褪去竹桠的竹子光溜溜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及爷爷像游水的靑鱼,分别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把形象刻画得生动贴切。

D. 小说插入有关爷爷在黑水河捉住大青鱼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有助于强化爷爷的形象。

2.文中的爷爷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概括分析。

3.小说以奶奶的梦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 B 2. ①身强体壮,不畏困难。爷爷“身宽如牛”,面对一片竹林“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髙了”,冒着大雨将竹子伐倒。②做事麻利,经验丰富。不停伐竹,很快就将竹子砍倒,褪去竹桠,把竹子扛到黑水河边,并做好竹筏;对卖竹子的行情熟悉,能准确抓住卖竹子的最好时机。③捕鱼技艺髙超,富有传奇色彩。曾徒手在黑水河百年一遇的大水里捉起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人们都称他捉起了黑水河的鱼精。 3. ①情节结构方面:以爷爷给奶奶托梦回应了爷爷的失踪,使故事再起波澜,曲折生动,结构紧凑。②人物形象方面:写爷爷在一片花的海洋的岸边,衬托了爷爷这一形象的美好和光辉。③思想蕴含方面:以此结尾既表现了对爷爷的赞美与思念,也暗含对成年人现实心理的不认可。④艺术效果方面:以具有浪漫色彩的梦境结尾,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环境,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情节,其中B项,“暗示了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文中无据,属于过度解读,这一情节就是为了突出爷爷勤劳。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答题时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从主要的情节中概括形象的性格特征,作答时先明确性格然后结合情节具体的解释,如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情节“爷爷‘身宽如牛’,面对一片竹林‘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高了’,冒着大雨将竹子伐倒”等情节概括其“身强体壮,不畏困难”的性格特征;根据“不停伐竹,很快就将竹子砍倒,褪去竹桠,把竹子扛到黑水河边,并做好竹筏;对卖竹子的行情熟悉,能准确抓住卖竹子的最好时机”等情节概括“做事麻利,经验丰富”等特征;根据“曾徒手在黑水河百年一遇的大水里提起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人们都称他提起了黑水河的鱼精”等情节概括“捕鱼技艺高超,富有传奇色彩”等情节概括“捕鱼技艺高超,富有传奇色彩”的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汉书·成帝纪》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皇帝为之心惊,慌忙召见各行政部门的高级长官,征询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要求他们无所讳言。有的朝臣果然大胆直言,发表了批评外戚当权的政见。太后的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惶恐不安,竟然上书谢罪辞职。虽然汉成帝予以挽留,王凤集团专权跋扈的地位已经动摇。

对于所谓“黄雾四塞”,颜师古解释说:“塞,满也。言四方皆满。”现在看来,这其实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灾难性的沙尘暴天气。通过对近年沙尘暴的过程纪实的分析,可以知道沙尘暴发生季节的特征是春季3~5月最为频繁,尤以5月为多,而发生时间,则多在下午。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发生的这次沙尘暴,也体现了同样的特征。

对于沙尘暴起因的分析,《五行志》归结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因素,而京房从政治神学的视角出发,以为“有黄浊气四塞天下”是严重的灾异,其原因在于政坛的“蔽贤绝道”。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季的“黄雾四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00年之后,汉章帝建初元年,有封爵外戚的动议,遭到太后的拒绝。次年夏季,大旱,有人以为是不封外戚的缘故。太后诏书中再次申明不允许封爵诸舅的原则立场,同时又说到汉成帝时“黄雾四塞”事,以为历史鉴诫。

如果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从现有的资料看,两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这可能存在沙尘暴虽然发生然而却未曾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情形。但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社会上下的文化背景下,严重的灾异是受到特别的重视的,执政集团因此承受沉重的压力,甚至往往因此引起政治争斗,因而这种异象在记载中遗漏的可能性非常小。应当说,沙尘暴在当时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天气现象,这也是这一天象一旦发生则往往受到当政者重视的原因之一。

两汉时期沙尘暴发生的密度较小,有多种因素,当时生态条件与今不同,植被状况比较完好,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农耕的规模,都可能影响自然环境。而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以对生态保护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关于限制砍伐山林的规定,秦简《日书》中也记录了有关伐木的时日禁忌。这些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在汉代民间依然发生着显著的影响。

(节选自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出现严重的灾异天象,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担心是上天对国家政治的惩罚。

B. 用近年沙尘暴发生的季节和特征推断当年的“黄雾”即为沙尘,是较为合理的推断方法。

C. 对于沙尘暴天气起因的分析,京房与《五行志》的认识角度一致,都认为与政治有关。

D. 两汉时期沙尘暴现象被当政者高度重视,虽属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被记录在史籍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历史事件开头,既增添趣味,也很自然地引出对灾异天气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B. 文章引用太后拒封外戚的事件说明古人把灾异天气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不是个别行为。

C. 文章根据当时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的文化背景推出沙尘暴记载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

D. 文章详细分析两汉沙尘暴发生密度小的各种因素,最终明确指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师古对“黄雾四塞”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汉代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B. 古人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 如果执政集团不重视严重的灾异天气,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进而动摇执政根基。

D. 人口数量增加和农耕规模扩大有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影响环境,形成灾异性天气。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①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8.5。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②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③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④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⑤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

(选自《时代邮刊》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3.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

    ①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④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⑤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⑥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⑦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⑧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却完全满足的亲近。

    ⑨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⑩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磐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⑾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⑿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⒀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脚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脚指甲。

    ⒁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脚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⒂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次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⒃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⒄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脚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⒅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⒆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选自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1.简要概括父亲人物形象。

2.赏析第⑦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3.第⒄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吴念真的散文“深沉而有暖意”,请联系全文探究此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 (李密《陈情表》)

(2)真的猛士,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5)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6)青山隔送行,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7)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节选)》)

(8)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节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