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在于“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在于“即凡而圣”。“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正是孔子儒学精神之所在。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者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身,体悟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儒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未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仁”的内在情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方是道德实践整个过程的完成。

由此,“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这也便是儒门所传的“道”,此“道”所内蕴的正是“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它既是终极关怀,又平实切近、不离人伦日用;既是形上超越之“道”,又是百姓日用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最能体现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之真精神所在。儒家传统一方面能“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变),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终不改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底色(常),这或许正是其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依据。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高超智慧,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遂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成就了原始儒学这一阳刚劲健、生生和谐、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可见,儒门之“道”应是“仁礼合一”之“道”,应是“即凡而圣”的“道”。在“后新儒学”的时代我们正需要接续、光大此“道”,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新道统”,并以此为纲领展开当代儒学的重构。

(傅永聚 郑治文 “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是孔子思想的起点,是外化的“仁”,“礼”通过情感外化来实现“仁”在日用常行间的价值。

B. 孔子之“道”既是终极关怀,又不离人伦日用,是重构当代儒学的精神资源,有助于确立合乎时代精神的“新道统”。

C. “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只有“仁礼合一”,才能完整体现孔子生命智慧的真义。

D. “仁”为“礼”之本,失去了“仁”的支撑,“礼”就会流于形式、虚文,成为“吃人的礼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极高明而道中庸”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体现了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真精神之所在。

B. “即凡而圣”体现孔子思想的哲理精神,使孔子思想成为平实切近的百姓日用之“道”。

C. “极高明而道中庸”讲求不偏不倚,正是兼具“礼”“仁”两面,孔子之学才成就其“真儒之谓”。

D. 儒家传统既“与时偕行”又“万变不离其宗”,因而原始儒学才成为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1. C 2. A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 项,“只有‘仁礼合一’,才能完整体现孔子生命智慧的真义”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三段,原文说的是 “‘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的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是“或许才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使孔子思想成为平实切近的百姓日用之‘道’”分析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它既是终极关怀,又平实切近、不离人伦日用;既是形上超越之‘道’,又是百姓日用之‘道’”。C项,“兼具‘礼’‘仁’两面,孔子之学才成就其‘真儒之谓’”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仁礼和合,真儒之谓”,并不是说具有“礼”“仁”两面就能成就孔子之学的“真儒之谓”。D项,“因而原始儒学才成为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分析不正确,说法过于肯定,原文说的是“这或许正是其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依据”,是“或许”。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公民精神是一种道义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公民,他不仅要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和世界。

材料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拟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3.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恨歌》里直接写杨玉环美貌无比的名句是“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

(3)《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