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人将韩寒与鲁迅作了一番对比,韩寒作为新生时代的人物,他同样有自己的方式,但鲁迅是一个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
B. 许广平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进而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檄文。
C.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一大批追求自由、平等和现代精神的中国新女性,如向警予、许广平、刘和珍、丁玲等。
D.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远道而来,为现场的观众朗诵了鲁迅先生在厦大执教期间写下的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庆祝厦门大学建校89周年。
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B. 细数2017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
C.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 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方面铺写了阴寒惨切的战地氛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项羽
(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 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 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之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 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 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B. 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C.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D. 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记者: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B. 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C. 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 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2.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 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 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D. 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E. 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3.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