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共6分,每题2分)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 (共6分,每题2分)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这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B. “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 “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2.(小题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 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C. 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 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 《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 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1. D 2. C 3. B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上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形式和实质两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一致,实质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

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尽于词,理尽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文中谈到诗与散文的分别,所说的“形式上”“实质上”具体指什么?

2.简要概括文中论述的散文特征。

3.如何理解“诗的形式来自于实质的自然需要”?

 

查看答案

《呐喊·风波》中,赵七爷为什么穿起了他那件轻易不常穿的竹布长衫?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政与贾母互相出灯谜给对方猜的过程中,贾政有怎样的的具体表现?请据此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三国演义》中,张飞夺走吕布马匹,吕布出兵讨伐小沛,刘备只好投奔曹操。荀彧、程昱都建议杀刘备以除后患,但曹操没有听从。

B. 《边城》中,天保走马路,追求翠翠方式比较大胆直接,傩送则是走车路,追求的方式含蓄多情,因此翠翠后来更能接受傩送的感情。

C. 《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的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眼睛像蛇眼,脑门上堆起一道道横肉,鼻尖肥大,还天生有口吃和耳聋的毛病。

D.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得知父亲并不是被毒蛇咬死而是被叔父毒杀之后,说话做事变得疯疯癫癫,只有霍拉旭知道他是故意装疯。

E. 《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经同一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在经过一天一夜的较量后取得了胜利。此后好一阵子人人都叫他“冠军”。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寻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袓,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

(节选自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中的“义山”、“六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号。

3.豫章被称为“本朝诗家宗祖”,他在诗歌创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