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叔 路明 我至今记得小叔的模样。 花衬衫,喇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叔

路明

我至今记得小叔的模样。

花衬衫,喇叭裤,长长的鬓角像钩子一样紧贴面颊,有时斜背一把吉他,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招摇而过,一不留神溅一脚泥——小叔是出了名的时髦青年,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没有他不玩的。我喜欢和小叔一起玩。小叔告诉我,龙虾喜欢拌了猪血的蚯蚓,甲鱼最爱吃新鲜的猪肝。他咬着一根狗尾巴草,得意洋洋地走在田埂上。我拎着一铅桶的战利品,屁颠颠地跟在他身后,像个快乐的跟屁虫。

龙王庙路家的老幺,我奶奶的心头肉,小镇第一批浪荡子弟,我的小叔。

我爸是镇上另一个异端。作为家中长子,二十出头就长成一副四十岁的模样。恢复高考第一年,我爸考取了师范,是镇上唯一“考上学的”。小叔不像话的时候,我爷爷揍完,我爸接着揍,所以小叔见到我爸有点怕。有几次小叔在我爸那里挨了揍,低眉臊眼的,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过了一会,他悄悄用手肘捅我,阿去钓龙虾?我点点头,像一对难兄难弟。

我爷爷的打算是,让初中毕业的小叔先晃荡两年,等他退休了,小叔顶替他进“国二厂”。我爷爷是八级钳工,老党员,凭一双手做到工人阶级的塔尖。小叔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嘟囔,我才不去国二厂……我要做生意。我爷爷放下筷子,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咣当一声,饭碗落地,像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我爷爷有充分的理由揍小叔一顿。国二厂的全称是县国营第二碾米厂,响当当的大厂,我爷爷坚信,个体户再有钱,不过是一时风光,国营大厂才是千秋万代的。那个下午,小叔给我钓了好多好多龙虾,一个铅桶装不下,我跑去同学家又借了一个。我喜笑颜开,说够了够了,吃到明天都吃不完了。小叔也笑,露出一口好看的白牙,说再钓几个。

第二天小叔没回家。我奶奶翻床头柜,发现少了一百八十五块钱。

这不是小叔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少林寺》风靡全国的那一年,小叔卷走了家里所有的全国粮票,登上北去的列车,去嵩山少林寺学武。小叔哪吃得了练武的苦,没几天就跑了。等他一路玩回家,奶奶都快急疯了。免不了被爷爷一顿痛打,几天都下不了床。

我爷爷拎一瓶泸州大曲、一条红壳子(牡丹)去了厂长家,一路上反复练习谦卑的表情。用爷爷的话,“老子一辈子没这么低三下四过”。小叔提前进了国二厂,成了电工班的一名学徒工。每天蔫头巴脑地跟着爷爷去上班。就这样安分了一年多,小叔又一次消失了。

十年过去了。国二厂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工资发不出来,工人只上半天班;老街上,显赫一时的供销社拆了,原址建起一座“温州皮鞋城”;电影院关门,新华书店开始卖各种人体摄影集;关于小叔,有了些不好的传言。有说他在煤矿出了事,几十个人全部闷在井下;有说他死于黑帮械斗,尸体趁黑沉入海底。

爷爷想起这个儿子就暴跳如雷,骂完瘫坐在躺椅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渐渐地我才明白,爷爷的痛骂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情愿他是个孬种,情愿他忘恩负义,而不愿去相信更残酷的结局——小叔已经不在人世了。

或许爷爷觉得,自己已经和命运之神做了笔交易。他妥协了,那么更坏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他不过是假装抱怨这笔交易不公平罢了。爷爷老了,我知道,他已经看不见了。我多想在他耳边说,建国回来了,用一个弥天大谎,换他最后的安心。

可是我没有。

奶奶的手颤抖着,合上了爷爷的眼睛。从此绝口不提小叔。一场葬礼,宣告了两个男人的死亡。

前年除夕,我和爸妈回老家陪奶奶守岁。夜里,我睡在老屋里,点着火盆,压着厚厚的棉被,沉重而安心。

半夜,不知为什么醒了。我走出房间,看见院子的大门开着,零星的烟火,照着一个苍老的背影。

是奶奶。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像在等一个人。

我知道自己应该蹑手蹑脚地跑出去,拉开大门,在门外弄几个模糊不清的脚印,或者在门闩上放一个红包。第二天早上,奶奶会以为小叔回来过。

可是我没有。

1.小叔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请简要分析小叔的形象特点。

3.文章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4.本文回忆小叔的故事,探究其中的情感意蕴。

 

1. 社会变化转型,小镇生活保守闭塞;家庭教育严苛而不失温情。 2. ①标新立异,如打扮新潮招摇过市。②不务正业,如拒绝去国营厂,去少林寺学武,但又很快放弃。③叛逆冒险,几次离家出走。 3. (1)我点点头,像一对难兄难弟。对一起钓龙虾期待(开心),对小叔同情(安慰)。(2)从此绝口不提小叔。对小叔行为的恼怒(不满),为他生死未卜的担忧(悲伤) 4. 对小叔和我过去生活的怀念;对小叔命运的感伤;对突破常规(寻找新)生活的理解;对深厚亲情的理解,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小叔生活的环境,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十年过去了。国二厂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关于小叔,有了些不好的传言”分析可知,社会转型时期;结合“或许爷爷觉得,自己已经和命运之神做了笔交易……我知道,他已经看不见了”“我爷爷的打算是,让初中毕业的小叔先晃荡两年,等他退休了,小叔顶替他进‘国二厂’”分析可知,小镇生活保守闭塞;结合“小叔不像话的时候,我爷爷揍完,我爸接着揍,所以小叔见到我爸有点怕”“是奶奶。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像在等一个人”分析可知,家庭教育严苛而不失温情。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花衬衫,喇叭裤,长长的鬓角像钩子一样紧贴面颊,有时斜背一把吉他,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招摇而过,一不留神溅一脚泥——小叔是出了名的时髦青年,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没有他不玩的”分析可知,小叔标新立异。结合“这不是小叔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少林寺》风靡全国的那一年,小叔卷走了家里所有的全国粮票,登上北去的列车,去嵩山少林寺学武。小叔哪吃得了练武的苦,没几天就跑了”“小叔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嘟囔,我才不去国二厂……我要做生意”分析可知,小叔不务正业。结合“这不是小叔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就这样安分了一年多,小叔又一次消失了”分析可知,小叔叛逆冒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5)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________________,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桓伊:东晋将领、名士、音乐家,屡建战功。

1.简要赏析颔联的写景特色。

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大民车籍:登记

B.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困苦

C. 帝遣括往聘:聘请

D. 谪均州团练副使坐:获罪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B. 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纳。

C. 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能回去。

D. 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4.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对表格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某地区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关注情况调查表

A. 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品质问题都高度关注

B. 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C.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度差异最大

D. 妈妈相对更为关注孩子的全面均衡发展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有时候,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怨天尤人,你就会越来越弱;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智者都会把负面情绪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

A. 我们需要对坏情绪采取一定的措施

B. 我们要学会去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

C. 我们要把坏情绪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D. 即使有了坏情绪也不用担心和困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