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桓伊:东晋将领、名士、音乐家,屡建战功。

1.简要赏析颔联的写景特色。

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 抓住典型景物(突出色彩描写),通过对比。写出了古寺冷落与酒楼盛况,反映出润州风物人情的变化。 2. ①对名士风度的追慕。②怀古伤今的悲慨。③人世无常的感叹。④怀才不遇的自伤。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时空角度等。“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颔联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大民车籍:登记

B.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困苦

C. 帝遣括往聘:聘请

D. 谪均州团练副使坐:获罪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B. 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纳。

C. 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能回去。

D. 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4.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对表格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某地区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关注情况调查表

A. 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品质问题都高度关注

B. 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C.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度差异最大

D. 妈妈相对更为关注孩子的全面均衡发展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有时候,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怨天尤人,你就会越来越弱;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智者都会把负面情绪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

A. 我们需要对坏情绪采取一定的措施

B. 我们要学会去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

C. 我们要把坏情绪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D. 即使有了坏情绪也不用担心和困扰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

A.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B.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 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始成灰。

D.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    ▲    ▲    ▲    ▲    ▲  。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在艺术上特别强调情感的表现。

①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②既不同于法律上的强制

③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认识的问题

④通过情感的感染而推向行动

⑤而人们对某种伦理道德原则的接受

⑥它需要诉之于个体的情感

A. ⑤①②③④⑥    B. ①⑤②③⑥④    C. ①②⑤③④⑥    D. ⑤②①③⑥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