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晋军函陵 ”的“军”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 若亡郑而有益...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晋军函陵 ”的“军”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郑而有益于君。

B. 越国以鄙

C. 共其

D. 余曰正则兮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例句,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A项,使动,使……灭亡;B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边远的地方;C项,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粮食和路费;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B. 夫晋,何厌之有?

C. 是寡人之过也。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日月飞快地运行不会被淹没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替代。

B.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从野外回来采的茅草芽,实在美丽又特殊。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夫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孔子将其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楚辞是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因其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而屈原的诗歌作品集亦被称为《楚辞》。

D.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其中晋侯的爵位高于秦伯和郑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