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下面是一则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由我省乡村旅游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节征文大赛正式开场,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秀美乡村,织造幸福”的主题,写出我省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展现我省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和乡村居民的精神劲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 ,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 的酒。
(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 ,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琳琅满目 沸沸扬扬
B. 源源不绝 融会贯通 形形色色 沸沸扬扬
C. 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
D. 源源不绝 触类旁通 琳琅满目 风靡一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 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 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 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范仲淹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用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这种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离果州作①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①陆游离夔州赴四川宣抚使司任职,途径果州时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首句选用多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红”与“绿”的颜色对比也十分鲜明,为画面增色不少。
B. “春光还与美人同”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光比作美人,极言春天景色之美,目的是表现词人对春景的倾心喜爱之情。
C. “分袂”是分手、离别的意思,在意思上与题目中的“离”字相呼应。同时,词人用“眷眷”和“匆匆”两个词来形容相聚的深情和分离的不舍。
D. “只道真情易写”是从常情着想的预计,“那知怨句难工”是实践后的体验。“易写”与“难工”对比,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进而体现情之深切。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本词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