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但这并不是她的终点,不是她最终的梦想,也不是我们最终的梦想,我们更要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经艰难险阻,曾经她是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那片场所,曾经的她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是野心家争权夺势的赛场。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在同一平台上学习,安然的座在教室里读书,是因为无数爱国主义这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撒热血。 屈原投身汨罗江,岳飞精忠报国,闻一多拍案而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还为了这伟大而崇高的梦想矢志不渝的人,他们更是我们值得敬佩的有志有为之人,让我们也一起像他们一样,为了我们深爱的祖国,为民族的复兴做个有志青年吧! 大山的儿子林俊德埋名五十年,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在他生命接近死亡的时候,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导输管,胃管,减压管。他仍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颤抖着,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警告,生命的数据在令人揪心的跳着,视线已渐渐的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项重大国防研究项目相关资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小时。若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怕,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中国有志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忠诚之心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敬仰,值得钦佩,值得我效仿。 热爱祖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要为祖国的富强,繁荣而奋斗。 梁启超曾在散文《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作为现代青年的我们应抓紧时间学习,持之以恒,杨帆起航立志做个有志青年。 孔子日:“博学而笃志,切文而静思,仁在其中。”我们应谨记他的花,放飞梦想,放飞自己的青春,用勤劳的汗水铺就未来的成功之路,也许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绝不能输在终点上,后天的努力可以你弥补先天的不足,把握现在的每一分钟,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杨,我们才能拥有靓丽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梦想,坚持梦有多远,我们就会走多远,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立下的志向。 在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就应该拥有崇高的梦想,远大的抱负。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和新型农村建筑,这就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各个行业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为中华民族更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我们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梦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用热情拥抱未来,用青春谱写人生,用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一共给了三则哦,这三则材料都是三则名人言。第一则是陈独秀的名言,陈独秀的话意思是青春时期是人生中最宝贵时期,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新鲜活泼的细胞对于人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则是李大钊的名言,李大钊是说是青年不怕困难,不怕磨难,要勇用于进取,充满活力,凭着自己奇僻思想、敏锐的直觉和鲜活的生命去改造环境,征服历史。第三则是鲁迅的名言,鲁迅的意思说青年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为他们虽同为青年,但是却不一样,因为他们中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但是也有要前进的,也就是也有积极进取的。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要前进积极进取。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提到了青年,陈独秀说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新鲜活泼的细胞对于人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李大钊说青年不怕困难,不怕磨难,要勇用于进取,充满活力,凭着自己奇僻思想、敏锐的直觉和鲜活的生命去改造环境,征服历史。鲁迅的话重点放在但是后面,也就是说青年中虽然有昏睡的、躺着的、玩着的,但是也有要前进的,前进的青年才是社会的希望,才能引领人类进步。据此分析,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新时代的青年,被国家和民族给予厚望,要做新时代拼搏奋进的有志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勇于面对磨难,活出自己的精彩;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要勇敢奋进,时刻保持清醒,担负起民族兴旺,国家崛起责任;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由我省乡村旅游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节征文大赛正式开场,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秀美乡村,织造幸福”的主题,写出我省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展现我省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和乡村居民的精神劲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      ,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       的酒。

(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       ,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琳琅满目   沸沸扬扬

B. 源源不绝   融会贯通   形形色色   沸沸扬扬

C. 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

D. 源源不绝   触类旁通   琳琅满目   风靡一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 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 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 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范仲淹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用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这种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离果州作①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①陆游离夔州赴四川宣抚使司任职,途径果州时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首句选用多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红”与“绿”的颜色对比也十分鲜明,为画面增色不少。

B. “春光还与美人同”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光比作美人,极言春天景色之美,目的是表现词人对春景的倾心喜爱之情。

C. “分袂”是分手、离别的意思,在意思上与题目中的“离”字相呼应。同时,词人用“眷眷”和“匆匆”两个词来形容相聚的深情和分离的不舍。

D. “只道真情易写”是从常情着想的预计,“那知怨句难工”是实践后的体验。“易写”与“难工”对比,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进而体现情之深切。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本词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