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日 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日  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

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出一倍。可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一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他不爱串门拜客闲聊天,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大家都知道高教授的脾气:他的花绝不送人。而且大家知道,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他的花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就提高了不少,他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先生,您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因此,高崇礼卖花,全校师生,皆无非议。

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高教授的花圃,蔡德惠。蔡德惠是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紧挨着、门对门。蔡德惠和高教授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门功课都很好。他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联大学生像蔡德惠这样没有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材生。四年级的时候,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一毕业,他就当了助教,坐办公室。

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蔡德惠算是高崇礼的学生,他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但是真正使高教授对蔡德惠产生较深印象,是在蔡德惠当了助教以后。他很勤奋。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蔡德惠已经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是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这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因此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高教授很高兴。

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他交游不广,但是并不孤僻。有时他的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坐坐。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这是一个日规。蔡德惠自己做的。所谓“做”,其实很简单,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院墙是土墙,是很容易钉进去的。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这是蔡德惠的钟表。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他只要看看筷子的影子,就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不会差错。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大概没有。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不过凡熟悉蔡德惠的人,总不免引起一点感想,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人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

蔡德惠病了。不久,死了。死于肺结核。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

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

高崇礼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这天是星期六。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

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

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选自《汪曾祺小说自选集》,有删节)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蔡德惠的生活状态。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高崇礼什么样的情感?

3.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花,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1. 蔡德惠的生活很清贫,但是他乐在其中。他很痴迷于植物分类学,并且很自律,很刻苦,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2. 他对蔡德惠的死感到很惋惜,同时也对自己很气愤,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关心蔡德惠。 3. 因为花是高崇礼与蔡德惠之间最大的牵连,着重写花,给了高崇礼怀念蔡德惠的理由;花也是蔡德惠对植物学痴迷的一个体现,更能体现出蔡德惠的敬业。 4. 日规是蔡德惠自律和情趣的体现。日规还在,竹筷的影子还在慢慢移动,可是却没有人再去注意。更体现了对蔡德惠逝去的惋惜。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蔡德惠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一个从物质层面,一个从精神层面。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这是一个日规。蔡德惠自己做的”等分析可知,贫穷:买不起怀表等细节;热爱学术:植物分类学枯燥,但他乐在其中;有生活情趣:侍弄花草、做日规等。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体会画线句子表达人物的情感类题目,需要注意画线句子所处段落的上下文语境,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理解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死于肺结核。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分析可知,对蔡德惠因贫困而死的悲伤;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分析可知,对自己未能尽力帮助一个优秀青年的自责。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中次要人物和物的作用,需要注意自身的特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环境和主题方面分析。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花,花是连接高教授和蔡德惠师生情谊的纽带,和下文日规的情节相映照,爱花体现了他们高雅的情趣,高教授卖花从侧面反映了特定的历史环境。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分析,花也是蔡德惠对植物学痴迷的一个体现,更能体现出蔡德惠的敬业。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大概没有。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分析可知,日规是蔡德惠自律和情趣的体现。日规还在,竹筷的影子还在慢慢移动,可是却没有人再去注意。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的情节;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为蔡德惠英年早逝惋惜;斯人已逝,但精神尚存;叙述语言平实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7)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8)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

杜甫

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②锦树:繁花盛开的树。

1.颔联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

2.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细雨”一联唤醒开头两句。请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遂以右正言知制告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既罢,入朝,未对。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公读遗诏,僵仆顿绝。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姿雄爽       度:气度

B. 虽中主可以   济:成功

C. 以飞语     中:内心

D. 治边然       凛:严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天下广招奇才,滕元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神宗召见。

B. 滕公以蔓草和松柏喻结党小人和无党君子,认为朝廷有朋党,即使圣人也无法治理。

C. 滕公妻族有人犯大逆不道之罪,小人借机诽谤,皇帝知滕元发无罪,仍提拔重用他。

D. 滕公治理西北时很有威望,宦官却诬陷他不称职,御史向朝廷陈述了他守边的实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4.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无论闲乘电梯还是勇攀悬崖,都呈现了精彩的人生。

B. 人一旦实现了目标,就会失去奋斗动力,无所事事。

C. 经历艰难攀登的人,比走捷径者更懂得成功的快乐。

D. 不同的人机遇不同,但是奋斗可以弥补给予的不足。

 

查看答案

下列教室励志标语中,最贴切的一组是

A. 唯有埋头,方能昂首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今天辛苦一阵子,明天幸福一辈子

C. 今日不努力,明天去搬砖       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D. 修身,治国,平天下           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至少211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