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佛系青年”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行……有人说:这种淡然随性挺好。有人说:这是懒惰,不思进取。
针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右面是驾驶员在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某班五位女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夺得了四项冠军。在班会上,班长说了如下一段话,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我热烈恭贺我们班的五位女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出尽风头,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四项冠军。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为我们班争了光,争了气!我们感谢她们,为她们感到荣幸,并发自内心衷心地向她们学习。
①“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④“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⑤“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 的定义。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什么是节日?“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生活在时间的流里,( )。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 ,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因为,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 、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开贞起元, ,此其时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赋予节日不同的深刻意义
B. 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对时间长短进行深度切割
C. 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可根据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进行切割
D. 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
B. 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C. 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
D. 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推陈出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B.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C.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
D.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语十则》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可用的东西。
④《观沧海》一诗中写秋风和海中翻腾波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南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润”字不仅有身体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 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 尾联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D.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