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① 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选项

A

历来

不仅

依然

秉持

B

一向

同时

秉承

C

历来

不仅

仍然

秉承

D

一直

总是

秉持

 

 

A. A    B. B    C. C    D. D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重点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再根据上下文和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判断。①历来:从来,一向。一向:指从来、一直,同一趋向,一段时间。一直:始终。 ②不仅: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既: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文段中“希望自己过得好”和“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之间应为递进关系,选择“不仅”更恰当。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⑤秉持:操持。秉承:指接受,承接,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空格的下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用“秉持”更恰当。⑥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的:结构助词,定语标志。 空格后的“更加和平、更加繁荣”是“建设”的补语,故应填入“得”,根据⑤⑥两处可排除C项,答案应为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脉脉(mò)      (lì)年      (zhuǎ)牙    金蝉脱(qiào)

B. (kē)      (chá)粉     (xiān)维    (gèn)古不变

C. (xiàng)道   (fán)南     商(què)     自怨自艾(ài)

D. (héng)    (léi)赘     追(sù)      叱(chà)风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 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 是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 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登高望,太息而叹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吾还也

C. 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 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 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 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 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B.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C.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D.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 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 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E. 出行完全依赖导航是被人工智能“异化”的一种表现。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