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明年(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励精图治,伟大祖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抚今追昔,每一代人心中都有难忘的故事,和新中国的成长紧密相连。请以“我最想说的故事——献给共和国70华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善终如始 百川奔流到海从未停息,日月东起西落运转不倦,蜜蜂辛勤采蜜始终如一;是大自然的善始善终,才让这世界充满了光明与活力。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开个好头固然重要,但若想完美地谢幕,还须有善始善终的坚持。农民在田间劳作,需要善始善终才能收获丰硕;军人在方阵操练,需要善始善终才能严整强大;学子在书海奋笔,需要善始善终才能卓尔不群。 杂交水稻之父研制出举世闻名的超级水稻。好的开头并未让袁隆平满足,几年时间里他屡屡给世人惊喜,以农民的身份造福世界。越来越能满足人类需求的作物相继在他的栽培下丰收,善终如始的他一直没有放松那最初的信念。 善终如始是一门哲学,考验着人们的意志。人要在不懈的学习中成长,天生的才智并不能主导人的一生。“神童”,就是典型的例子。许多报道都惊叹他们的天资;八岁通过大学化学考试,十岁考上博士生,诸如此类。诚然,聪慧的“天才”们总能在极短时间内学有所成,这样的成绩值得褒奖。然而这些“神童”却通常在名满天下后忽然变得无声无息,一如仲永;没有当上科学家,没有最终的功成名就,只是带着昔日的名誉悄然沉没。试想,倘若他们能善始善终,运用聪颖的思维继续去深造,必定能为国为民谋福,真正年轻有为。 善始善终,是开个好头,结个好尾。怀着雄心开始,带着信念坚持,用最初的勇气豪迈地终了,才算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人们常常都会在开始不久就厌倦、松懈,失去持之以恒的魄力,便半途而废。回想自己已走过的青春岁月,总有许多“心血来潮”的事情在华丽地开个好头后便不知何时丢失了兴致。每一次成功都代表艰苦的奋斗,而不懈的信念和恒心总能给成功添一份动力。再苦再累也要懂得善始善终,不轻易言败生活就多一份耀眼的精彩。 事事虎头蛇尾,只能像龟兔赛跑中那只自大的兔子,把目标埋葬在了松懈之中。常在心中牢记滴水穿石,磨铁成针的哲理,做事善终如始,梦想的实现并不遥远。 【解析】 (1)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官,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继续思考。防止“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确实十分重要。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如果从此就“不再顾及新鞋”,结果只能是污染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糟糕。为官任职,如果不小心而失足,受到污染,就要想法补救,改过自新,而不能破罐子破摔。由此可以立意:“不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要不得”,“过而能改诚可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偶一失足不掩大德”……在材料中,“泥水”是与“干净地面”相对而言的,“泥水”应该指的是污泥浊水。以上从“为官要洁身自好,谨防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这个角度来解读轿夫的故事,是符合文意的。此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呢?轿夫的职责是抬轿,就不要怕脚下的污泥浊水;御史的职责是监察弹劾,就要勇敢面对污秽,不要缩手缩脚畏葸不前,由此可以立意:“尽职尽责,勇往直前”,“大胆行路,不怕湿鞋”,“大行不顾细谨”…… (2)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以“我最想说的故事——献给共和国70华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注意材料中的要求“每一代人心中都有难忘的故事,和新中国的成长紧密相连”,注意自己的故事和罪过的成长相连,实际就是以小见大的方式由个人凸显祖国,从文体上看要求是记叙文,注意记叙的要素,要有真情实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有人说,文学作品中的“长兄”形象常常是隐忍、保守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从孙少安(《平凡的世界》)、天保(《边城》)、大哥(《狂人日记》)中选择一位,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自圆其说,论据符合原著。

同学三载,毕业在即,请给你的高中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恰当引用下面的《论语》两则,语意连贯,感情真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请从“中国结、微信、灯笼、饺子、高铁 ”中任选三个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描绘一个欢乐的场景。要求:描写生动,注意特定的氛围。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

B. 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 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D. 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 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 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 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3.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

4.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左骖殪兮右刃伤。

(3)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

(5)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

(10)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道未                笃:坚定

B. 今夫乾没氏之         属:下属

C. 书以为食              鬻:卖

D. 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我故为之          不害为高

B. 娄公所              小隐山林

C. 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    强之名耳

D. 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B. 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C. 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可以使古人隐居的决心更加坚定,你何必怀疑呢

 

D. 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B. 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C. 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D. 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②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6.根据文本,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