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与斗卮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 不如而善遇之                         击沛公于坐

C. 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

D.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杳不知其所

 

C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题中A项,副词,于是;B项,副词,趁机;C项,连词如果/代词,你;D项,动词,到。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短:缺陷

B. 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举:尽

C.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胜:尽

D. 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上下肃然。(《张衡传》)   阴:暗中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依仗

B. 一夫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把守

C.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假:借助

D. 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族:众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曰:“求!无乃尔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君子病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病:担忧

C.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回头看

D. 王曰:“何?”曰:“盗。”(《齐桓晋文之事》)             坐:犯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 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 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 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 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 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 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 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3.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