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依仗

B. 一夫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把守

C.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假:借助

D. 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族:众多

 

D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族:一般的;普通的。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曰:“求!无乃尔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君子病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病:担忧

C.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回头看

D. 王曰:“何?”曰:“盗。”(《齐桓晋文之事》)             坐:犯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 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 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 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 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 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 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 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3.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表达简明。

①《家山》一文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未庄与阿Q(《呐喊》)

茶峒与翠翠(《边城》)                     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②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

贾宝玉(《红楼梦》)    阿Q(《呐喊·阿Q正传》)  田晓霞(《平凡的世界》)

③电影《阿Q正传》在结束前增加了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

姑骂的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忙碌得不穿衣吃饭

B.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