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无我”还是“有我” 从古至今,人们免不了在时代的带动下前行。有人强化自我,逆流而行;有人淡化自我,融入时代。“有我”还是“无我”,并不是绝对的孰好孰坏。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我”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 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没有多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选择了“无我”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钱伟长清楚地知道硬件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他如此选择。 可见,“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无论选择哪一方面,都不忘保留自己的思考。 而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更多是不经思索判断的“无我”。当某一学科被宣扬至上、大有前途时,许多人选择此专业,对其所需能力和毅力后知后觉,当感受到了辛苦时,又千方百计地调整专业。在选择之初,也许他们自有理想,但面对潮流的诱人,不假思索地淡化了自我。如若多加思考,就可以发现显而易见的困难,就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当一人对一事的评论出现在网络时,常常引发众人附和,被无数类似评论激起的热情盖过理性,让人们成为相互间无差别的“键盘侠”。在宣扬文化复兴的潮流里,一人作诗“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无数诗作泛滥网络,以为如此就可以让诗歌不死。他们丧失了“自我”的判断,没有思考过如何才是宣扬文化的合适做法。如此“无我”,是浪费生命,失去实现自我真正价值的机会。 “无我”或“有我”,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能清醒地面对潮流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才是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正道。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命题作文,考生首先要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寻找命题写作立意的角度。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无我”,二是“有我”。以上两个问题都体现了人们处世的姿态。从“无我”理解可以立意为: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高尚人生境界。从“有我”理解可以立意为:追求个人得失、注重个人利益、私信膨胀。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材料中命题把握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对命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结合现实包括:个人的生活实际的思考;社会层面的挖掘。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视野要宽广,不要仅仅局限于对个人得失或利益的思考,要一笔拓宽对社会总体现象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表达简明。

①《家山》一文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未庄与阿Q(《呐喊》)

茶峒与翠翠(《边城》)                     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②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

贾宝玉(《红楼梦》)    阿Q(《呐喊·阿Q正传》)  田晓霞(《平凡的世界》)

③电影《阿Q正传》在结束前增加了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

姑骂的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忙碌得不穿衣吃饭

B.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文人不管是生于盛世还是乱世,也不管是高居朝堂还是远处乡野,总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理想和追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取邹忌建议,昭告天下①“______________,受上赏”,鼓励人们关心国事;《出师表》中诸葛亮致力于②“______________还于旧都”,以报先帝,忠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③“_____________?”批判其贪婪与挥霍;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④“____________ ,太守也”,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和自我肯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 “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 “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 “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2.“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李商隐

B.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

C. 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郑樵

D.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3.《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君简画记

毛先舒

杭之中,稍东曰丰乐桥,桥稍东曰古橘园,故宋之橘苑也。苑废久,种橘已尽,惟有古银杏两株,盘轮扶疏,疑为宋故物云。

园有主诸君君简。君简少好画。又学篆刻,喜何震、陈琮刀镌,时时见古法。然不甚自爱,独深爱画。尝自称先君子博学游艺,尤喜翰墨。与华亭董宗伯其昌、赵文学左为密交。自其为童子时旁侍,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苍秀淡沲,董称最工;空濛潇瑟,赵为之冠。两公分间,互相放写,终不能自掩真也。君简既好画,日取两公画及诸家所作玩之,久而融然,化裁臻微。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君简笑曰:“吾且忘吾手,安知谁法?”予闻而憆然,不复知所问矣。大体得法于古人,不必以甚似为工。萧远疏逸,绝蹊径矣。

君简先世多显官。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至君简而日贫。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自娱。客索画,君简即与画,然持钱来者甚少;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或持钱赠君简,君简便受之。午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坐待所与密者过,引壶斟酌,醉而后已。君简交不滥不黩,游好三四人,周旋久,义亦弥笃。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岁既暮,银杏叶方落矣,不知近客来亦多钱否?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不甚自爱                  贵:看重

B. 索画,君简即与画          过:经过

C. 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      突:烟囱

D. 不知近客来亦多钱否          遗:赠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园有主诸君君简            窃大王不取也

B. 终不能自掩真也            孰能讥之乎

C. 周旋久,义亦弥笃            苍苍,其正色邪

D. 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饮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

观看两位先生作画,挥笔创作达到了神妙境界

B. 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

君简的父亲伯茂公,有很多豪贤资助他

C. 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君简的家在陋巷中,他却生活得悠然自得

D.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

君简不学习做官的本领,但也不是避世者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

②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5.文章第二段写了诸君简学画的过程,请用三个四字词语依次加以概括。

6.下面两句话分别反映了诸君简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请选择其中一句,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①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自娱。

②吾且忘吾手,安知谁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