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

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煮碗粥来!” 一声吆喝,朴素的青花大碗里热气腾腾的粥,便由一双双手从遥远的农耕文明传到了现在。 粥,简简单单,常常被人遗忘在每个普通的早晨抑或每个寒冷的夜。 煮粥很简单,一口锅,一柄勺,一捧米,一碗水,一颗心。 煮粥很讲究,水量火候,由生活决定。 与乡下祖母同住的日子里,早早的,独有的米香与柴火的噼啪声便唤醒了村子。袅袅炊烟升起,如碗里腾上的热气,驱散了清晨的薄薄凉意。 粥有百态。 祖母的粥,厚而粘稠。一把秸秆引燃一捧枯桑枝,大火滚着,粥咕嘟着,渐渐地火熄了,余热细细煨着,粥便稠了。 祖母微笑着将粥盛入青花大碗,沉甸甸地,一如祖母的厚重。天蒙蒙亮,远远地,狗打了声哈欠,传来了清晨第一声低低的吠。农人们需要这一碗稠粥,去负担一上午的艰辛。 母亲的粥,多是稀薄的。那只小巧的碗,总是呈在深夜的桌前,恰到好处的温度,静候她应酬的丈夫,抑或是深夜而归疲惫的儿女。 在那些寒冷的夜里,淡淡的薄粥饮下,一如母亲的细微温暖。 粥有百味。 酷热的夏,冰箱里总有一碗冰好了的粥,点缀着绿豆,单看着就透出沁爽的凉意。 腊八时节,八种原料偎在一口锅里,咕嘟着,那种诱人的甜香气,便从锅里,从母亲执勺搅拌的指间漏了出来,弥散在整个屋子里。 临近考试时,粥里总会多出一把核桃,有人气色不好时,粥里总会多出一把红枣…… 无论是稠的稀的,浓的淡的,好粥需细熬。曾尝试过智能电饭煲的自动煮粥,前夜一把米,一碗水,第二天便是一碗米渣子成米糊糊。我却尝不出生活的味道。 粥,尝尝被忽视,因为流传了千年,已成了我们生活的烙印。它一代代传承着,历史便这么活了起来,一个个一样又不一样妇人,露着满足的微笑,在锅边细细搅着。 这是她们的生活,因此无味的白粥变得甘甜起来。 如果你问她们,你们从千年流传中学到了什么? 她们会盛出一碗热气袅娜的粥,“煮粥而已。”微笑着说。 我喝下了那碗粥,仿佛那个东坡居士捧着茶碗感叹着: “人间有味是清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高度关注现实生活,分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对“简单”的习惯态度,后一句表明“简单”中具有的丰富内涵。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为认清“简单”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理解“简单”,准确界定“简单”的内涵,要与“细节”(细小的环节,强调细小,与“整体”“全局”相对)、“普通”“平凡”(平常、一般,与“特殊”“特别”相对)、“简陋”( 粗陋、不完备)区分开来;“简单”与这些概念有一定重合之处,但不完全等同。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结合具体领域阐明对“简单”的认识体悟。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亦可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发表议论,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李广田

①“俺吃枣。”傻子这样说。

②他这样说过多少次了,对爸爸说,对妈妈说,但爸妈都不理他。他依旧是悄然地微笑着,肩负着粪篮出门去了。

③名叫傻子,他自己知道。但现在有多大岁数了呢?却连傻子自己也不知道。傻子的爸妈说,“今年傻子十五岁了。”于是人家也说,“今年傻子十五岁了。”傻子的爸妈都是将近暮年的人,他们几乎没有一刻不把自己身后的事放在心上。没有儿子时,盼儿子;儿子有了,却是这么一个!现在,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给傻子提门亲事,而且愈早愈好,他们希望能在他们的晚年见到孙孙,他们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遥远的孙孙身上了。为了要早给傻子找女人,于是说,“傻子今年十五岁了。”却依然没有谁家的女儿肯跟傻子,傻子的爸妈很悲哀。

④傻子的日常生活是拾粪,清早起来,便肩负了粪篮出门。他沿着村子的大路走去,凡村子附近的道路他都熟悉。当看见道上有牲畜的遗粪时,他知道用粪锸把粪拾到篮里,然后又走道。不管早晚,只要肚里觉得饿了,就回到家里“要吃的”;夜了,便回到家里安息。不知怎的,这一天他却忽然想到要吃枣了。枣是甜的,他知道,他吃过枣。但他愿意吃更多的枣,他愿意得到更多的枣,他更愿意看见垂挂在树上的枣。“俺吃枣”,屡次地对爸妈这样说了而不被理会,这恐怕也是当然的事情吧。傻子的爸妈听了这样莫名其妙的话,只会感到厌烦,甚至这类的话听惯了,便会听而不闻。

⑤傻子出门带一副笑脸。他常爱把一个笑脸送给路人,送给驴子,并送给驴粪。在路上,他遇见了绿衣的邮差,他微笑着说,“俺吃枣”;遇着肩负了大柳条筐的打柴人,他又微笑着说,“俺吃枣”。邮差和打柴人都不睬他,过去了。他又遇到些相熟的邻人,他同样地向他们说了,他们却只回赠他一个微笑。本地的孩子们是总爱同他嬉闹的,只要相遇,便不免有一番恶作剧。孩子们对他说:“什么?你要吃早吗?天不早了,你吃晚吧。”于是傻子微笑。

⑥傻子近来变得有点特别,他肩负了空粪篮,在各个村子里逡巡着,在各条大道小道上徘徊着。他像在寻求什么似的。有一次,他竟荡到黄河的岸上去了。他把粪篮丢在一边,倚了粪锸作杖,呆呆地站着向隔岸眺望。“几时这些黄汤能停了下来呢?”他也许在这样想吧,傻子在望洋兴叹了。

⑦就在不久以前,傻子在路上曾遇到三个卖枣的小商贩。他们的枣快要卖妥了,在路上停下来休息,准备着当天要渡河回家。这时候,傻子肩负了粪篮走来了。他看见三个陌生人正在那儿吃枣子,他也停住了脚步,并把一个微笑送给了三个陌生人。三个人中的一个说:“请坐,请坐。”傻子只是微笑地站着。三个人中的另一个又说:“请吃枣,请吃枣。”说着,把一把枣子递给了他,傻子就伸了两手把枣子接过。不多会,他默默地把枣子吃光了,于是又微笑着向三个陌生人说:“俺还吃枣。”因为他们已经看出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人了的缘故,其中的一个便戏谑地说:“好啊,你想吃更多的枣子吗?那么就跟了我们来吧。我们河北的枣子真好,口头甜得很啦。我们河北遍地是枣树,满树上垂挂着红枣子,满地上落下了红枣子,真的,让你尽吃也吃不净啦。”话还不曾说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重整了手车和担子,顺着大路走去了。其中的一个人却又回头来招呼着说:“来罢,同我们到河北去吃枣子吧。”

⑧又是一个冷风的日子,傻子出门去了,但出人意外地,傻子整天不曾归来。已经入夜了,依然不见归来。傻子的爸妈有点忧虑了。傻子的妈妈坐在菜油灯下等得很不耐烦,风敲着门板,风摇着窗格,总以为是傻子回来了,她对傻子的爸爸说:“傻子在暗夜里不知被北风刮成什么样子了。”傻子的爸爸却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兀自走到了街上。街上很荒凉,只有冷风扫着灰土和枯叶。他毫不犹豫地又走向了旷野,于是在对面不见人的黑暗中,随了北风的怒吼,一个老人像饿狼哀号似地呼喊起来了。

⑨次日清晨,天气更冷些,傻子的爸爸还在找傻子。他向各村里去访问,他向各路上去寻觅,他竟找到了黄河的岸上去了。河面上已结了厚厚一层冰,只在河道的中流,隐隐约约还看得出明水在流着。傻子的爸爸沿着河边走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空粪篮,和一把粪锸,它们都斜卧在河岸上,静静地,似在等待过路人走来捡拾。

(有删减)

1.文中第⑦段写三个商贩的出现,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傻子这一形象的特点。

3.本文结尾有何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4.“枣”在文中有何深刻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意和自己的理解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___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4)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雨梦回鸡塞远,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

(8)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①作于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③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2)请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请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鲍竹溪先生传

袁枚

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①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②,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③其奚辞?”

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于勤,诇知④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⑤,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⑥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⑦,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瞻宗族乎?”

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⑧来,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黻以养尊章⑨,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

                                       (有删节)

注:①钦迟:敬仰。 ②事状:事略。 ③旧史官:作者的谦称。④诇知:探察,了解。⑤不禄:去世。⑥甘旨:美好的食物。⑦堨(è):拦水的土堰。⑧未笄:未满十五岁。⑨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塾师疑其于勤(惮:敬畏)

B. 凡有于乡党戚里者(裨:益处)

C. 岁以大(稔:成熟)

D. 恭人郑氏未笄来 (归:出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鲍竹溪怀有敬仰之情,多年前想见鲍竹溪却没有能够见到,现在鲍竹溪儿子来请他给父亲作传,作者感到很惊讶。

B. 鲍竹溪自幼聪慧,听人讲解书本知识,很快就能领悟。因勤于读书而日夜闭门不出,老师了解情况后对他另眼相看。

C. 鲍竹溪生母去世后,家中非常贫困。于是,他就到外地做生意,但每到年终总要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

D. 鲍竹溪的妻子变卖自己的首饰买粮食,靠做针线活挣钱奉养公婆,她勤劳贤惠,有仁义之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A. 安能以身之察察    B. 彼且奚适也

C.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亦将有感于斯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