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

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一路有你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时至高考,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标题,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标题为“一路有你”,“一路”可以是指一条具体的路,也可以取它的比喻义,写一条抽象的路,如求学之路、人生之路、进步之路、成功之路等等。“一路有你”,意味着这个“你”必须贯穿“我”的这“一路”的全过程。那么“你”指什么?材料中说“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可见,“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你”可以具体的人或物,如父母、老师同学、某一本书……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知识、理想、憧憬、诗歌、音乐等等。因此本题可写的角度很多,可以表达亲情,可以表达友情,可以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还可以反映某种兴趣爱好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等等。另外,标题为“一路有你”,建议考生写作中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叙述,这样有利于扣题和抒发情感突出文章主题。行文时可依据标题首先点明“你”的内涵,如把“你”定位为父母,然后通过叙事和描写,展现“你”在“一路”上对“我”的陪伴,表现几个关键点上对 “我”的影响,如影响“我”的选择,影响“我”在事情上的成败等,从而表达主题。 立意角度参考: (1)歌颂亲情,如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通过叙写成长之路上父母一路陪伴、影响自己的小故事,歌颂父爱和母爱的伟大。 (2)表达感恩之心:如写老师或朋友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帮助,表达对老师或朋友的感恩之心。 (3)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通过写为理想而奋斗的小故事,表达人生路上有理想为伴,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句子

(1)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

3.我“说不出话”的原因是什么?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则斗卮酒        怀王诸将约        ② 项王按剑跽      拔剑切啖之

A. 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也相同    B. 两个“与”不同,两个“而”也不同

C. 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不相同    D. 两个“与”不相同,两个“而”相同

2.下列叙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 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逃脱。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 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彻底消除。

D. 樊哙闯帐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