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那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①前六句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句子

(1)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

3.我“说不出话”的原因是什么?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则斗卮酒        怀王诸将约        ② 项王按剑跽      拔剑切啖之

A. 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也相同    B. 两个“与”不同,两个“而”也不同

C. 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不相同    D. 两个“与”不相同,两个“而”相同

2.下列叙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 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逃脱。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 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彻底消除。

D. 樊哙闯帐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