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

3.我“说不出话”的原因是什么?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1. 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2. “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 “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 “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3. ①“我”沉浸在青年被杀的无限悲痛中 ②“学者文人”污蔑进步青年的卑劣无耻和反动派的凶残使“我”出离愤怒了,说不出话来 4. 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解析】 1.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文中的“此”这一指代词语的含义,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题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需结合文段意外的内容分析,第二句根据“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分析。 2.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注意根据文中叙述的几类人分析,应该指“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3.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此题要求概括我“说不出话”的原因,此题注意文章的主题事件:“我”沉浸在青年被杀的无限悲痛中;以及各阶层的反应:“学者文人”污蔑进步青年的卑劣无耻和反动派的凶残使“我”出离愤怒了,说不出话来 4.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注意抓住“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中“苟活着”和“真的猛士”,结合主体事件“三一八”,可知此句是评价的是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则斗卮酒        怀王诸将约        ② 项王按剑跽      拔剑切啖之

A. 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也相同    B. 两个“与”不同,两个“而”也不同

C. 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不相同    D. 两个“与”不相同,两个“而”相同

2.下列叙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 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逃脱。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 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彻底消除。

D. 樊哙闯帐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沁园春  长沙》,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曾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 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2.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并经诗人眼光折射出来的。

B. 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与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C. 从美学上讲,这首词展示的是一种崇尚美。这种崇尚美既是来自此种所描绘的雄奇伟丽风光,更是来自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伟大理想和胸怀。

D. 这首词中的秋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相比之下古人“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境界上都显得逊色了。

 

查看答案

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王问:何以知之?

C. 唯命是从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