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C 【解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题中C项,“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错误,这一句是负气之语,流露出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满腹委屈与牢骚。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沁园春  长沙》,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曾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 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2.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并经诗人眼光折射出来的。

B. 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与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C. 从美学上讲,这首词展示的是一种崇尚美。这种崇尚美既是来自此种所描绘的雄奇伟丽风光,更是来自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伟大理想和胸怀。

D. 这首词中的秋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相比之下古人“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境界上都显得逊色了。

 

查看答案

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王问:何以知之?

C. 唯命是从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 晋军函陵

C.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 道芷阳间行

 

查看答案

下列加线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行李之往来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沛公居山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