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经理指着小山似的钢材告诉记者,钢...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经理指着小山的钢材告诉记者,钢材价格有望在下月反弹。(shì)

B. 台湾青枣,年种植当年可以结果,是优良的淡季水果。(dāng)

C. 寒冬季节,洗涮完毕,应涂上护肤品,以防手部皮肤裂。(jūn)

D. 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拘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nì)

 

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掇,啜,缀;菅和管。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B项,当年,当读dàng。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出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河源军汉村作

吕  温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

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

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

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

(注)①吕温,中唐诗人,出使吐蕃,途经旧河源汉人居住的村庄时有感而作。河源军为唐高宗时所置,唐军在此屯垦戍边,有效地防御了吐蕃的侵扰。肃宗时其地被吐蕃占领。②征虏:将军的封号,泛指当年屯田部队的军官。③破羌屯:此处指唐兵营旧址。④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也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行”两字扣标题中的“经”字,点明路途漫长与旅途的疲惫、厌烦。

B. 一个“忽”字,一个“旧”字,把作者的思绪拉到了从前,感受复杂。

C. 颔联运用了细节描写,“未侵”“犹就”可见河源军汉人村民心之所向。

D. 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生动地反映了汉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情形。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亭户:古代的盐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B.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C.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D.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护”等。

B. “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阙”。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行,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 “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 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C. 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 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以下除其籍。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

(摘编自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期)

材料二:

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垃圾出口国仍在努力寻找能替代中国的办法。

各国抛出了不同的想法:据媒体报道,欧盟表示正在考虑对塑料使用征税,英国打算将一些垃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则要求中国取消上述禁令。但专家指出,这些建议都不是长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解决办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晓宇教授指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  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

(摘编自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3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

C. 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处理。

D. 杜欢政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提升品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来缓解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但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禁令的颁布。

B. 面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各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能长期解决垃圾管理问题。

C. 面对新规,杜欢政和李志青均主张不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前者认为,只要提高标准即可允许进口;后者认为,只要企业能处置,也可进口。

D.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提到了禁令颁布后,会倒逼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减轻环境负担,也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网、《中国经济导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樊的烦恼

袁良才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这话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有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地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

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

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

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

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拱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

“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 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

“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

“啊?”老樊吃惊地长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

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

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

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樊“实在憋得慌”,“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原因在于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

B. 小说中老樊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它们既是对老樊退休前生活境遇的有力补充,也是解读老樊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

C. 老樊从拒绝老伴陪自己下乡到结尾主动提出让老伴到乡下小住几天,既表明他被周健夫妇的热情、真诚所打动,又表明他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彻底释怀。

D. 小说讲述了退休局长老樊经历的“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的官场故事。作者讽刺官场司空见惯的势利的同时,于结尾处彰显了普通百姓的真诚良善。

2.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