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1.下列关于传统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形式庄重,便于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所以汉朝以来,传统贺卡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B. 贺卡先后有过“名帖”“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等名字,至今日本仍把贺卡称为“名刺”。

C.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倡,在质地精美的贺卡上书写姓名、祝语的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

D. 电子贺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环保、样式时尚的特点,现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贺卡出现初期,由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

B. 随着时代的推移,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

C. 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 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入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贺卡由最初的本人亲送,发展到后来的派人呈送,虽郑重气氛稍减,但效率大为提高。

B. 贺卡内容讲究的喜庆、吉祥,贺卡形式追求的精致华美,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C. 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的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将被时代淘汰。

D.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子贺卡的使用将超过传统贺卡成为时尚。

 

1. A 2. B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至今日本仍把贺卡叫做‘名刺’”张冠李戴,日本所称的“名刺”是指名片;C项,无中生有,李世民没有首倡在贺卡上写姓名的做法;D项,曲解文意,电子贺卡不是传统贺卡,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使用较多的贺卡。故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A项,时空错乱,所述内容为唐宋之后,并非贺卡出现初期;C项,偷换概念,《游宦纪闻》中的有关记载是已见最早的而非是使用最早的记载;D项,强加因果,减少酸腐并非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所致。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无信息表明传统贺卡将被时代淘汰。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春暖花开》歌词(节选),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________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特别是在________的日子里,这些年画分外具有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________。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________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   ),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丰富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包绘声绘色

B. 多姿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有惟妙惟肖

C. 丰富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包绘声绘色

D. 多姿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有惟妙惟肖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

B.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徳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C.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

D. 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版年画是农民的始作俑者

B. 农民处木版年画的销售者

C. 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D. 木版年画是农民的消费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之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来表现老人孩子的悠闲快乐。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纯朴的民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