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挪走了 叶延滨 “窗外的树被人挪走了!”妻子一进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挪走了

叶延滨

“窗外的树被人挪走了!”妻子一进门,习惯地走近阳台,她有点生气地喊道。妻子拿起电话拨通物业:“你们为什么把树挪走了?挪到新区的楼盘去?你们种了花?栽了草?那能和树一样吗?”花草虽好,但与树是不一样的。花与草就是装饰,而树是稳定的伴侣。

挪走几棵树,让我们这个春节有一点感伤,就像走了几个老朋友。

过去一年,诗歌圈走了几个老朋友,也像几棵熟悉的树,被挪出了我的生活,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去了。老诗人牛汉和郑玲走了,两位都是我敬重的前辈。这两位前辈中,我与牛汉接触多一些。我刚到《诗刊》时,因为工作原因,与牛汉打过不少交道。这位老先生爱憎分明,敢说敢为,有时也犟,甚至“不好合作”。有一次评奖,因与其他评委意见分歧,牛汉先生提起书包就要退场走人。宁折不弯,不可商量,宁可走人,也不妥协——这是牛汉赢得诗坛敬重,同时也是其一生坎坷的原因之一。有了这次冲突,我在以后与牛汉的交往中,遇事尽量不让老先生委屈了自己。在此后十几年里,《诗刊》每年的活动都会有牛汉先生露面。说实在的,诗界各色人都有,像这样硬朗的诗人真是难得。我最后一次见牛汉,是在北京大学参加谢冕先生主持的活动。见到牛汉时,老先生是坐着轮椅来的,我心里一阵酸楚。这是个一辈子站着,如他笔下那棵枫树一样的硬汉啊!

同辈诗人中,雷抒雁是我的兄长。当年我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所管的一家工厂当新闻干事,有空就学着写诗,写了诗就给《解放军文艺》投稿。到了年尾,我收到《解放军文艺》寄来的一个大信封。信封里有一本解放军文艺社赠给作者的笔记本,还有一叠退稿——我这一年寄给《解放军文艺》的全部诗稿,都有编号,一篇不少。退稿附有一封编辑的来信,大意是表扬我的勤奋之类的客气话。写这封信的编辑就是雷抒雁。下一年的三月号《解放军文艺》,发表了我一首民歌体的小诗《女队长的画》,《延河》(当时叫《陕西文艺》)发了我一首《春从北京出发》。此后几十年,我把雷抒雁视为我敬重的诗坛兄长,保持交往。记得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小草在歌唱》红遍大江南北,随之他也遇到麻烦,脱了军装,从《解放军文艺》出来,在社会上四处找工作。我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机会,为他做了一个专题节目。录制完节目后,我俩在电台外的一家小酒馆吃饭,要了两盘饺子、两瓶啤酒。那个场景至今还如在眼前。抒雁生性好强不服输,这使他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在诗歌界朋友多,也会有意无意得罪人。他的快人快语、机智幽默,吸引着我,让我愿意与他交往。有时也会感到他直率无忌,不太顾及旁人,我就想:“也许我在别人眼里也是一只刺猬?”保持着两只刺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之间的友谊存续了四十年。

在晚辈诗人中,东荡子的离去让我惋惜。认识东荡子十多年了。他是在广东打工的外省人,增城市的领导让十名有才干的“新增城人”得到户口,开了打工仔在广东落户的先河。东荡子就是这最早落户的十人之一。因为热爱写作,他在当地报纸谋了一份办副刊的工作。工资低,生活依旧困苦。我主持刊物时,有意关注他的创作。两年前我退休了,常常收到增城寄来的稿费,原来是他在自己编辑的副刊上,转载刊发一些我的小文章。事虽小,我却感到他的好意和关切。其后听说他接连获得三个文学奖,正为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兴奋,忽然得到他离去的消息,令人扼腕痛惜。

生活中有的人对于我,就是一棵树。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他们在生活视窗里有着几乎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也让我能找到自己。但他们被挪走了,在留下的空味处,我看到命运的那只手。

最近,我整理手机上的通讯录,删去几个总算可以不打交道的老总老板,删去一堆在握手寒暄后留下的陌生名字,然而,这些名字必须留着:牛汉、郑玲、雷抒雁、东荡子……他们的电话号码通向记忆的深处,他们是人生通道上永远繁茂的树。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由日常琐事写起,写窗外的树被人挪走后妻子的生气、自己的感伤,表明“我们”对树的感情,并由此引发“我”对身边人的珍视之情。

B. 第三段在提到牛汉和郑玲的离去时,着重写了牛汉,不是因为“我”和牛汉的接触较多,而是因为牛汉硬朗的个性加重了“我”的敬重之情。

C. 作者对自己生活中的“树”选材极具代表性。牛汉是敬重的前辈,雷抒雁是同辈诗人,东荡子属于晚辈诗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同中有异。

D. 文章结尾通过对比突出所写人物才是自己“人生通道上永远繁茂的树”,值得记忆和怀念。同时,以此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见到牛汉时,老先生是坐着轮椅来的,我心里一阵酸楚。

(2)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他们在生活视窗里有着几乎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也让我能找到自己。

3.文中“树”与“老朋友”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 B 2. (1)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描写牛汉参会的方式和“我”看到这种方式后内心的反应,表现出“我”对老先生身体不再硬朗的伤感之情。 (2)运用比喻手法,将对“我”有影响的人比作树,形象表现出这些人的社会价值以及他们对“我”人生的指导意义。 3. (1)际遇相似,都曾是作者熟悉又稳定的伴侣。(2)命运相同,都被无情地“挪出”了作者的生活。(3)个性相同,都是“一辈子站着”的硬朗性格。(4)影响相似,都给予作者深远影响、永久回忆。 【解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不是因为‘我’和牛汉的接触较多”错误,作者重点写牛汉,与作者和牛汉的接触较多是有直接关系的。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1)中“我心里一阵酸楚”是心理描写,其效果是“通过描写内心的反应,表现出‘我’对老先生身体不再硬朗的伤感之情”。(2)中“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是比喻手法,将对“我”有影响的人比作树,形象表现出这些人的社会价值以及他们对“我”人生的指导意义。 3.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此题要求概括物象和我之间的共同特征,注意根据文中的情节“都曾是作者熟悉又稳定的伴侣”“都被无情地‘挪出’了作者的生活”“都是‘一辈子站着’的硬朗性格”“都给予作者深远影响、永久回忆”概括“际遇相似”“命运相同”“个性相同”“影响相似”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步”绝对是一个铁定的褒义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以人类理性为内核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带来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物质生活日益舒适,人类社会随着时间流逝线性进步,永无止境。不料想,在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若干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进步”已经连带出太多的问题,以至让进步举步维艰,很难持续下去。于是“进步”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反思质疑的对象。

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博瑞看来,这种高扬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进步论的出现其实很晚,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在这之前,历史学界占据主流地位和压倒优势的反而是“退步论”,人类社会中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历史观都是倾向于“退步论”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相信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一个“单纯质朴、天真自在的黄金时代”,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一再堕落而又力挽堕落的过程,这和《圣经》里表述的历史观也是大体一致的。

从18世纪初期算起,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三百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这种发展进步带给人间的并不全都是福音,20世纪连续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工业文明时代人性的畸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废墟上,是超高效、大规模的生命毁灭。给这种“进步论”更响亮地敲起警钟的,是地球上,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岂不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美梦吗?“进步论”在走红近三百年后,“进步”的初衷似乎已经大部分落空,在今天的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进步论”渐渐失去了大半信誉。

实际上,“进步论”从产生伊始就不断受到质疑和反思、批评和抵制。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可以看作反对“进步论”的一位旗手,他断定“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错误”。在卢梭之后,再次对现代文明进步论发起攻击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过程中使用是一种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马尔库塞则用同样尖刻的语言指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都不是向‘野蛮状态的倒退’,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必然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批判下,由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决定的社会进步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神话”。

有趣的是,启蒙话语中的“进步观念”本来是力求以“科学”为依据的,后来,在科学内部也开始了对于这种“进步观念”拆解与颠覆。在爱因斯坦发现物理学的相对论之后,人们同时也发现“进步”所依托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直线的、匀称的、无限的。爱因斯坦在晚年常发出如此感叹:“人类对于无尽止进步的信心,仅在五十年以前还是那么广泛地流传着,现在却好像已经完全消失了。”

(摘编自鲁枢元《关于进步文学论的反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进步”的观念虽然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但进步的止步还是引起学界对“进步”的质疑。

B. 相对于“黄金时代”,人类社会其实一直是退步的,这种状况直到启蒙时代才发生变化。

C. 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等,令“进步论”渐失信誉。

D. 近三百年来,思想家们对“进步论”屡有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揶揄它是“现代神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实践史和思想史中取材,针对进步主义的历史观作了层层深入的反思和质疑。

B. 文章引入了从柏拉图到马尔库塞等思想家对进步论的批判,指出进步论的错误所在。

C. 用“进步”初衷落空的论据“摆事实”的同时,文章还论及了“进步论”的逻辑谬误。

D. 人们对“时间”概念的重新认识,让依托“时间”、力求“科学”的进步论失去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步观念与科学和理性相关联,但其“理性”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而“科学”则指向物质主义。

B. 进步论者,相信未来更好,退步论者过去最好,以此看来,推崇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孔孟和歆羡远古社会的老庄也是退步论者。

C.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说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都是人类福祉的进步,他同样能带来人类灾难制造能力的“进步”。

D. 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而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结论正好相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

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

面对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为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低头族,你错过了眼与眼的交汇,茫茫人海中,难道就没有一种眼神值得你期待?那像童心一样纯洁的眼神,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牵挂;低头族,你错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        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③富于写实精神

④抒写爱国激情            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⑥富于浪漫气息

A. ①⑥④⑤③②

B. ⑤③②①⑥④

C. ①④⑥⑤②③

D. ⑤②③①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 接收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C. 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 。

D. 欣赏对方作品:您的大作,鄙人将极力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