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

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和谐——永恒的旋律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和谐,是中华文化的基调。和谐——永恒的旋律。 和谐就是一面镜子,它只映照出与之相反的影像。和谐犹如诗人沃尔科特在一首诗中说写的,它是:奔跑的雄师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她眼中含着某种对恐怖的默许。和谐里面隐含着荒诞,也蕴含着对荒诞的容忍。 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朝有武阳的“路不拾遗”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达。 纵观历史,“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流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广言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交往,让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而到了近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其中,面对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党中央更是主动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正体现着“和谐”这一理念在新时期发展形式下的应用。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 从民俗来看,中国人民也是极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谐的。 新年彼此温暖的祝福,那热闹的隆隆炮竹声,喜洋洋的灯笼元宵等,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于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同样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更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祝愿和热盼,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积淀的继承与重视。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以“和”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的千古名训。儒家的“礼、义、仁”道家的“对”。 “美”、“道”的探究等,无不成为我们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厚厚的积淀。而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长久向往与推崇的。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基调,便是和谐这一永恒不变的旋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话题”的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次作文的话题是“和谐”,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何谓和谐?七个音符谱写出一首动听的乐曲,叫和谐;七种不同的颜色描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叫和谐;人和自然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叫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关爱、宽容礼让(提前材料中张英的礼让,换来了张叶两家和谐相处,留下“六尺巷”的千古美谈),叫和谐。企业间只有和谐才能双赢,国家只有和谐才能政通人和,国家之间只有和谐才能互惠;人需怀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与人相处才能敬业乐群、生活和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互爱、修己安人才能提升社会和谐气氛。“和谐”这个话题比较宽泛,学生作文时,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可以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体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人类应该和谐相处;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和谐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和谐即是美;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充满诚信友爱;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善待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要从身边之事做起;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外不超过15个字。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______?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冬烘先生”反过来说,_______,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写给校办公室的回信,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虽然事务繁杂,届时一定拨冗光临母校参与庆典。

B. 我殷切期望母校调整时间,改进方法,办好这次庆典。

C. 母亲华诞,蓬荜生辉,甚感喜悦,到时一定出席庆典。

D. 因大雨滑坡,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原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纪录片《乡愁》不但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的孝德文化重任,而且传承着人民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文明。

B. 美国枪支袭击事件备受关注,事发后,各大网络关于这一事件报道的新闻点击量超过了万次以上。

C. 日前,有关部门初步完成了高铁双流站设计方案的研究工作,并报请铁路枢纽工程指挥部审査通过。

D.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实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②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坚决不让这三人成虎的态势发展下去。

③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我们要用管窥蠡测的方法,以有限见识无限,去探究宇宙和人生的要义。

④过去五年,西方势力粉墨登场,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妄图毁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⑤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到见贤思齐,何愁不能事业有成?

⑥面对记者,他有些拘谨,可一旦离开镜头,他便轻松地侃侃而谈,话语犀利,精准到位。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3)韩愈在《师说》中这样阐述师生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5)《寡人之于国也》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