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当秋季来临时,非洲大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当秋季来临时,非洲大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草球在滚动,这便是风滚草。风滚草是借助滚动来传播种子的。它的果实开口的地方长着秘密的茸毛,只有在滚动中才能掉出几粒来。 

秋天时,它的枝条便向内卷曲,整体变成球形,在靠近地面的茎的基部处也变得很脆弱,经大风一吹或被动物一碰,靠近地面的茎便被折断,植物体脱离根部而随风在草原上滚动。植物学家曾用套管把风滚草枝条束缚住,观察它的变化。风滚草枝条因为不能弯曲,便努力向外生长,一旦超出套管的束缚时,便开始弯曲。科学家又拿套管继续束缚枝条,枝条便继续向外生长……就这样,风滚草坚持超越束缚,时刻准备弯曲。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测试,风滚草脆弱的地方已不再茎的基部,而是在每一节套管的顶端,科学家断定,这是风滚草为了支撑枝条持续生长,又要时刻准备折断所做的自我调整……

读了以上材料,请结合自己的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超越束缚,超越自我 风滚草现象让人惊叹,令人震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它随时调整自己,不断超越束缚,超越自我。 超越与束缚是一对矛盾。束缚有时是外力强加的绳索,如植物学家束缚风滚草的套管;有时是自己内心设置的屏障,如过去的成绩、声望或怯弱。不超越这些“套管”“屏障”,风滚草恐怕难以传播它的种子。对于人而言,没有超越,就难有更大进步,更大成就。 世界乒乓球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无一不是在超越和发展中进行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胶皮球拍问世,淘汰了纯木球拍,带来以强下旋转为特征的削球打法,这一打法统治乒坛近半个世纪;第二次是海绵球拍、反胶海绵球拍的问世,以上弧圈球为特征的打法,使乒乓球运动进入速度与旋转激烈抗争的时代;第三次是直拍横打法,糅合了日本弧圈、中国快攻、欧洲防守的打法,既有速度又有旋转,两面进攻能拉能打,能快能慢,能远能近。不断地超越已有的技术和规则,让乒乓球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正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比尔•盖茨,1975年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成功地为微机配上了计算机语言。大功告成后,他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1981年他开发出后来被称为“视窗(windows)”的操作系统,后来又成功开发了完全脱离DOS的windows95,接着又推出windows98、windows2000和office(办公)系统。他不断地超越已有的成就,让计算机操作技术越来越进步,让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方便。 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突破古典芭蕾的长期垄断,在表演中丢掉传统的紧身内衣、芭蕾舞鞋和当时的短式舞裙,赤脚光腿,常用跑步和跑跳步在舞台上表演,让“自己的灵魂在美的感召下自由表现”。街舞,突破爵士舞的规范,跳舞时穿着的服饰可以是篮球服、T恤衫、大短裤、紧身背心,时尚而个性,以全身的活力带来澎湃的激情。正因为有艺术家们的不断突破,不断调整,世界艺术园地才有了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春天。 无论是超越外界的束缚,还是超越内心的屏障,都必须有不屈服于现状、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如果风滚草屈服于束缚它的套管,它可能面临无法传播种子而灭绝的危险;如果人类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满足于地球的视野,人类就不会有今天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科技,更不会有迈向太空的脚步。 超越过去使个人进步,超越历史使社会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风滚草。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结合“风滚草坚持超越束缚,时刻准备弯曲”“这是风滚草为了支撑枝条持续生长,又要时刻准备折断所做的自我调整……”分析,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风滚草努力超越束缚,时刻准备折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努力一直坚持改变自己,超越自我。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挑战自己,战胜自我,要付出勇气的,也是最可贵的。人这一生,只有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才能登上那似插入云端,直破天际的山顶。要不断唤醒自己,超越自我,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只有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超越,才能进一步超越,只有明白事半功倍的方法、懂得快乐是什么、经得起一切考验,才能超越自己取得成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阐述,也可以选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校“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

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

选篇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D.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B.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出博大胸怀。

(2)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鲈鱼正美”:《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④“南冠”“楚囚”:出自《左传》,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锺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颔联描绘的是秋夜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 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 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E.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