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提升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调查显示, 85%的美国人认为压力对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消极影响; 75%的中国内地上班族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比去年更高(该比例位列全球第一);超过 50%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成长需要压力 想起姚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得一句话:成长需要压力,有压力才会进步。 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突然放进一个盛满开水的烧杯,由于受到高温环境的强烈刺激,青蛙一下子就跳出了烧杯;同样这只青蛙,把它再次放进一个盛满凉水的烧杯,然后将烧杯慢慢加热。一开始,青蛙在烧杯里自在地游来游去,随着水温的逐渐开高,它开始感到不舒服了,想要挣脱,可是,当危险降临的时候,它已筋疲力尽或者说如梦初醒,想要逃离却已无能为力了。 我想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古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处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我们感到压力巨大,每一天都紧绷神经,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生活似乎是一场战争,所以我们感到累,想放弃。我们不说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压力,我们应该看到压力让我们变得智慧,变得所向无敌。在压力下,我们时时应处于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 我们生活的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期。近几年的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准备迎考的考生们,个个都背上了很沉重的包袱,学习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 我住的院子里有一个姐姐,她也是准备迎接高考的一员,就因为学习的压力,所以她脸上少了许多笑容,却多了几分沉重。她每天都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无暇回应路边的人情,更无暇捡拾匆匆落叶留下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匆匆赶往校园的她,满载着希望,承接着未来,背负着压力,她是为了她的未来,她的前程,背负着压力。 其实,不光我们学生有压力,我们的父母也有压力,父母的压力来自于一种责任。他们奔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天起早贪黑,就因为为了生存下来,压力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实,正是这种学习、工作、生活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压力,我们才能更加努力地向前进! 正确面对压力,压力就会成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能力;反之,压力就成了阻力,会使人在消极抱怨中碌碌无为。 面对压力不要退缩和害怕,应该鼓起勇气去面对,去克服,那么胆小的人磨练的更加坚强,敢于斗争,奋力向前,才能不断进步。这样的话只要有了动力,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明天会更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本次作文对文体,虽无显性规定,却有隐形指向,题干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一句话,就是在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因此作文应该要有明确的观点出现并进行相关阐述。第一句话提供的方向是要求我们选择远离压力。第二句提供的方向是要我们应该承受压力。第三句从中外两个角度切入,谈压力的消极作用和压力巨大的自我感受。第四句话则是对于以上内容的总结性说法,并且让“我们”做选择题,三选一:要有意识给自己压力,选择远离压力,或两者兼顾。审题的关键语句落实在第四句上,关键语句为:有意识给自己压力和尽可能选择远离压力。立意和写作主要出发点和落实点均在这个句子说明的范围。无论是承受压力还是远离压力,各种方式的采取,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成长和突破。压力就是动力,转换得法,成功自来。这个压力的取舍,成功的获得,可以是个人微观层面,也可以是个人角度出发对集体、社会、国家等宏观层面的观感和关照。这个成功的获取,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压力来自于来自于两个方面:外部具体事情和内部自身状态。外部无法预料的、无法控制、能力无法达到的等,内部的心态、性格、个性等。远离压力或者选择压力,有多种方式,比如吸收外界优秀习惯,消化前辈经验,取长补短,塑造个人魅力,获取集体助力,重视思想深度,落实具体言行。成长和成功的定义有外在和内在的标准,其获得有社会和内心的衡量点,作为选择,是在社会正能量的关注下进行并落实。自由公正地选择,无可厚非。写作过程中不能只是围绕压力泛泛而谈,不能局限于压力是什么,通篇去解释压力的定义或表现,也不能就写我们有压力,仅通过事例的列举来证明。写作时候应该分析压力的来源,分析有意识给自己压力的方式、远离压力的方式,并且通过分析怎么做来达到实现既定的实现成长和突破的目标。最终把远离压力或者 承受压力归结为良性的人生的燃料,催进人的成长和成功,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链条。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选择压力,促进成长;②远离压力,更好生活;③压力增减之间赢得丰富人生;④压力调节有度,人生成就赢家;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 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4)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1.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

“巧言”对应______________;“令色”对应 “善柔”;“足恭”对应_______________

2.“怨”是我们的常有的情绪,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无怨而交”。请你结合孔子的交往观,谈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怨”的情绪。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                 

2.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①为主。既已剖析疑义,欣赏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 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数月,复晤予,诵予《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 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

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 则其心不灵。人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 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仲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寄于所不可必,其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吁!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 守之坚。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②什:篇。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出而为诗文        自出:自己创作。

B. 之修龄先生所言    质:质问。

C. 宜不能多且久    势:情势,形势。

D. 而非惟不暇          不暇:来不及,没时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秦攻取之外

B. 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 季氏将有事颛臾

C. 以其耳听命于人口 无如寡人用心者

D. 凡得之难, 守之坚 欲苟顺私情, 告诉不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个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唐仲言虽能写作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但碰到读音相同的字,他并不能作出区分。

B. 唐仲言从小双目失明,但他不仅能诵记、写作,还笺注了大量诗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

C. 这篇赠序叙议结合,叙述简练、议论精彩,特别是对仲言文章“该且核”的原因的分析,既合理,又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D. 唐仲言的事迹,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为学者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在作者眼中, “诚”是使他获得他人帮助的关键原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2)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

5.用“/” 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君 子 浴 德 澡 心 力 行 善 道 而 表 里 洞 达 人 皆 了 然 其 有 善 一 日 月 之 明 也 其 有 过 亦 日 月 之 食 也 必 如 是 而 后 渐 合 至 真 矣。(《诚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宁的权利

张承志

进入9O年代以后再做草原之行,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在社会和自己、蒙古牧民和我之间,仿佛硬拱进了一个第三者。它使人别扭不快,使人心思烦乱,而且使长久的安宁被一丝丝抽去。

在都市里我已经习惯了它。换言之,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在罪恶的喧嚣中,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灵的休息和宁静被扯出一根线,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地被抽着,像抽丝,像吸血。我们在大都市里以憔悴换回存活,再拼命干才能捎回一点意义。

而漠北草原不同。那里静谧得简直能听见四十里外的一只獭子咳嗽。或者,在草海潮动时,能吞吸近在咫尺的声音。所以汽车和拖拉机常常闯到鼻子下才被人听见。

我的养生之道,是两年里去草原休憩一回。然而人多难如愿,实际上只做到十年一两度。即便如此,在沉稳的静谧和安宁中,我摄取了清风露水,也摄取了安宁和平和。身心调整一月,然后人就能重返城市前线。

原来养牧五畜的游牧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费几千年时间逐渐凝结了自己的民族和传统。他们享有几十里空阔无人的前庭,依靠绵延茂密的后山。视野里遥遥出现一星人影,他们知道那是谁家的老人去寻马找牛。夜深时仿佛传来一声响动,他们会意那是北边的某某趁月色运送青贮草。酷热的夏天午后他们放心地在山腰熟睡,因为毗邻的羊群今天向东面出牧了,而自家羊群应该在西山游荡。冰封雪断的冬月平原出现了两骑马,他们警惕地注视着,外人闯入的消息在傍晚前就能传遍方圆百里的所有人家。

全套的语言依这种环境和生活建立起来,教科书和外语学院是无法归纳它的。全套的传统习惯和民族心理也在这里丰满。他们剽悍,因为必须降服野性的大畜;他们勤劳,因为生计贫富成败都只在自家一户每日的安排;他们寡言,因为自幼至老不出草海,针对外界的语言从来只是在半导体收音机里听过;他们满足,因为祖辈相传直至上溯成吉思汗,生活就是如此,而且平民的富裕也就是如此;他们热情,因为他们精熟四野,他们自己在风雪中独自找马或买粮的时候,也必须投宿求人。美好的文化形象被传诵了,蒙古草原,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拥有勇猛、古老、善良的名声。

但是,今天这一切正在遭受着粗暴的破坏。前年回草原时,以前毡房羊群布散草海的风景,被挖上了疮疤似的窟窿——原来想发财的人刨开了青草,挖出一个个土法采铜的矿井。采矿坑或是长槽,深数米;或是坑道,深不可测。草地上游荡着三五成群的闲汉,用肉引开牧民家的狗,闯进毡包抄起壶自斟自饮。夜间不时蹿过摩托,载重卡车隔几天就运走一车矿石。

以前,牧民讲述四周地名的时候,说到奥由特,总是带着神秘的语气。“有翡翠的地方”,我听着也觉得高兴。可是如今奥由特成了破坏植被和自然的情报源,亘古以来游牧民族享有的安宁被打破了。

去年夏天再回草原,牧民兄弟的神经已经失衡。丑陋的黑洞愈挖愈多,家门口南边山坡上,视野中已是一片疮痍。采矿队搭的地窝子挡住路口,他们每天开着拖拉机汲水,使得水井总是几近干涸。牧民们的眼神不再自信和悠闲,他们老是紧张地盯着山梁上溜达的人影。家家的狗都晕头转向,不知该叫该咬;黑糊糊的地窝子附近,草原上甚至奔跑着两三头猪。马驹在矿坑里摔断腿,掉队的羊被人盗走。争吵纠纷时一片混乱,你蒙他汉,各自吵嚷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

安宁被破坏了。古老的生活,被推上了一个边缘,摇摇欲坠。粗暴的深沟,不仅挖在奥由特的山坡上,它挖得文化、自然还有人心都伤痕累累。

享有纯粹而悠久的安宁,也许是蒙古牧民的一项奢侈。虽然它才是人的基本权利。怕的是才刚刚开头,我想着打了一个寒噤

自然保护的话题正在外面大肆流行,而自然于一户户牧人是“努特格”,这个词一层层有营盘、草场、家乡、祖国的含义。或许他们该去听听天山天池的哈萨克,以及北京三里河的“和屯”人,听听更地道的绝望和不安。我沉吟了许久,空空凝视着旱季的绿草原

正在这时门前喧闹起来。出去看,牧羊犬咆哮着,对着远处两个怪物般的黑点狂吠。孩子们抄起套马杆,兴奋地跑去追赶。原来是挖矿人养的猪窜来了。惹得孩子们想套翻它。大人又吆狗又骂孩子,后来静了下来。像是话匣子里刚响过一个难听的插曲。当夜异常的静,包外又不时有摩托的响声。

我睁眼望着半圆形的、蒙古包的天窗。墨蓝的天穹上缀着几颗星星。还是那个古老的大陆腹心的草原之夜,它眨着眼,注视着我们的不安

(有删改)

1.在文章第一句中,作者“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实际上在后文他讲述了这种“变”,请结合全文概述这种“变”的表现。

2.请分别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换言之,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在罪恶的喧嚣中,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灵的休息和宁静被扯出一根线,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地被抽着,像抽丝,像吸血。

(2)墨蓝的天穹上缀着几颗星星。还是那个古老的大陆腹心的草原之夜,它眨着眼,注视着我们的不安。

3.请分析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阐述标题“安宁的权利”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