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狗 崔立 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狗

崔立

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流浪狗。很小的一条狗,狗毛呈白色,像是出生不久的。冬日的天,足够冷,我看着那条流浪狗,使劲地抖动着自己的头,以运动来取暖。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

我匆匆赶着去上班,也来不及多去关注它。我走过的时候,就在想,这狗,肯定是被遗弃了吧。定是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主人,嫌家里狗太多,便把它给赶了出去。说实话,我不讨厌狗,但也真没想过要养。养狗太麻烦,要喂它吃喝,给它洗澡,最主要的,还要给它安排住宿的地方。把一只狗安置在自己家里,我可想都不敢想!

晚上回来时,天还没黑。我看到那条流浪狗,还蹲在门口。不过,看起来,它似乎比我舒服一些。我上了一天的班,还饥肠辘辘的,它比我好,躺的位置上多了一只碗,碗里竟已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可能是周边的好心人舍给它的。

我上了楼。胡乱地端出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一个人的日子总是那么寂寥,我又想起了那条流浪狗,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我吃了几口菜,看到了里面的几块大肉。我就不再吃了,端着只碗盛上肉,下了楼,倒进流浪狗的碗中。流浪狗似乎认真看了我一眼,并且还朝我摇起了尾巴。

第二天一早,我下楼时,想着那只流浪狗,还在不在楼下。推开楼下的大铁门,流浪狗果然还在,它蜷缩着身子,躲在旁边的几株小海桐之间,借以来取暖。我看着,不觉有些心酸。我跑回了屋,想起自己还有一条不大盖的小毯子,也许,这流浪狗会用得着吧。

晚上,当我再度下班回家时,流浪狗睡觉的地方,已经多了好几条被子,它躺在那些被子中间,似乎很满足。

后来的一天,我感冒了,高烧烧到40度。我请假,到医院配了许多的药,然后就睡了一天。晚上,我昏昏沉沉地还在睡着,间或能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声。我的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楼下的那条流浪狗,这么大的雨,它要被淋透了吧。我是很想跑下楼去看看它,但刚直起身子,很快又躺了下去。我根本就没有气力挣扎着起来,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天亮时,我醒来了,觉得神清气爽,也听不见了雨声。再摸摸额头,已经没有一点烫意,看来这感冒已经被我扛过去了。我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浪狗,快速跑到楼下,以为它一定被淋得很落魄。可是——我呆住了,流浪狗身上的毛,是干的。离它不远处,立起了一个小木屋。

结尾一:我回到楼上时,找出手机想看看时间,才发现上面的十几个未接来电,还有一条短信,是爸妈发来的。他们好像已经知道我感冒了,只说了一句,想回家,随时都回来吧。那十几个未接来电,也都是他们打的。昨天因为我想好好睡一觉,都调了静音。

我的眼眶瞬时就红了。

当年,为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我固执己见地和爸妈大吵了一架,然后毅然决然地搬了出去,并且即便证明自己是错了,还是高昂着头不想低下。

结尾二:这个小木屋是谁搭的呢?我还在疑惑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告诉我,是楼下的那对老夫妻搭的,他看见他们在楼下噼噼啪啪地忙了大半天。那对老夫妻,是有名的厉害,并且又吝啬。我有些不信,他们怎么可能劳神费力去搭个什么小木屋呢?

不久。又听到一个消息,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

(转载《小小说选刊》2013年1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了一个由一条流浪狗引发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曲折跌宕,使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了不平常的效果。

B. 文中的“我”开始见到流浪狗时不大关注它,到后面却越来越想到它,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

C. 小说开头写狗在寒冷的冬天里,用使劲地抖动自己的头来取暖,以及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意在与后面狗得到照顾形成对比。

D. 文中写“我”和邻居们为流浪狗送食物、送被盖、搭木屋等种种行为,彰显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友爱的主题。

2.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

3.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C 2. ①“小木屋”的出现,是邻居们对流浪狗照顾的进一步体现,在结构上为后续结尾做了铺垫。②“小木屋”表面上是老夫妻同情流浪狗而给它搭建的一个家,实际上是老夫妻自己把儿子赶出家门后歉疚之心的具体表现,委婉地传达了老夫妻希望儿子能够回家的愿望。 3. 认为结尾一更好: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我离家在外的理由,与前文我对流浪狗的种种照顾行为相呼应;并且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人物上看,结尾表现了我敢于担当、勇于认错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我感冒时爸妈打来十几个电话,还发了一条信息,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鲜明地突出了“呼唤回家”的主题。 认为结尾二更好: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小木屋”的来历,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效果,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严谨。同时,这种大团圆的结尾也符合普通人的审美心理。②从人物上看,向来厉害又吝啬的老夫妻因同情流浪狗为它搭建一个家,突出了老夫妻对儿子的歉疚和牵挂之心,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不久,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以此突出了“回家”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曲折跌宕”错。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有误。B项,“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有误;“我”关注它是因为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D项,本文的主题是“呼唤回家”。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上作答。首先找出写“小木屋”的内容,出现在后文,因有了这个小木屋,故有了后文的结尾,可见小木屋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从形象和主旨来看,小木屋是老夫妻给流浪狗搭建的一个家,而这个小木屋是老夫妻表达把儿子赶出家门的歉疚之心的表现,传达出希望儿子回见的愿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B. 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C.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 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 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 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 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B. 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 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 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暑假,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了一则新规定:谢绝14岁以下儿童入馆。此举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此举有失妥当,国家大力倡导阅读,图书馆应该面向全社会开放。

但也有很多人赞成这一举措,认为许多家长带儿童进图书馆只是为了闲逛或纳凉,不利于读者静心阅读。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对此回应称,大学城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大学教学和科技创新,未配置少儿读物,且儿童入馆喧闹致使读者投诉,故出台上述规定。

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切忌脱离实际。

材料:监管失控  盲目追求  社会失衡 

实现共同富裕    力求协调高效  做到科学统筹

市场主导  短期目标  群众获得  国家发展   政府引导  长期规划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学生写的一则寻物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昨天日暮,本人在鄙校学术活动中心听汇报时,不慎丢失钱包一个,内有饭卡、图书证和身份证等物证,盼拾到者能够璧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如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

随着算力的提高、数据的积累以及算法的进步,(  )。用“革命”来形容这场深刻的改变是不为过的,算法越来越强势地支撑起整个世界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运动,而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算法可以将人们的行为、交谈、购物、位置以及你的血压、心跳等      的大数据通过算法转化为对人们某时某地某个场景下的状态、属性、需求甚至情绪,进行打分、评估与预测。算法的崛起必然是对于传统秩序与格局的重大改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现象与后果也引起了人们      的议论、焦虑甚至      的批评。譬如,它对于价值逻辑的“理解”更偏向于市场逻辑、用户体验,而对于社会逻辑、伦理要求却缺少关注;它造就了好看、好玩、使人沉浸其中甚至      的魔力,这不仅让人们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而把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辞和虚拟世界当中,也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选些都是让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和严肃思考的问题。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正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对此很多人还始料未及

B. 作为现代最具前瞻性的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其带来的改变如同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意义深远

C. 人工智能成为本世纪最具战略性技术之一,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D.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也在发生着转变,对它的积极意义和带来的弊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林林总总   自然而然   单刀直入   不可救药

B. 凡此种种   自然而然   直言不讳   难以自拔

C. 林林总总   水到渠成   直言不讳   不可救药

D. 凡此种种   水到渠成   单刀直入   难以自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而把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和虚拟世界当中。

B. 这不仅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以及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也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

C. 这一方面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以及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

D. 这一方面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和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更为重要的是,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