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暑假,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了一则新规定:谢绝14岁以下儿童入馆。此举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此举有失妥当,国家大力倡导阅读,图书馆应该面向全社会开放。
但也有很多人赞成这一举措,认为许多家长带儿童进图书馆只是为了闲逛或纳凉,不利于读者静心阅读。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对此回应称,大学城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大学教学和科技创新,未配置少儿读物,且儿童入馆喧闹致使读者投诉,故出台上述规定。
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切忌脱离实际。
材料:监管失控 盲目追求 社会失衡
实现共同富裕 力求协调高效 做到科学统筹
市场主导 短期目标 群众获得 国家发展 政府引导 长期规划
下面是某校学生写的一则寻物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昨天日暮,本人在鄙校学术活动中心听汇报时,不慎丢失钱包一个,内有饭卡、图书证和身份证等物证,盼拾到者能够璧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如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
随着算力的提高、数据的积累以及算法的进步,( )。用“革命”来形容这场深刻的改变是不为过的,算法越来越强势地支撑起整个世界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运动,而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算法可以将人们的行为、交谈、购物、位置以及你的血压、心跳等 的大数据通过算法转化为对人们某时某地某个场景下的状态、属性、需求甚至情绪,进行打分、评估与预测。算法的崛起必然是对于传统秩序与格局的重大改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现象与后果也引起了人们 的议论、焦虑甚至 的批评。譬如,它对于价值逻辑的“理解”更偏向于市场逻辑、用户体验,而对于社会逻辑、伦理要求却缺少关注;它造就了好看、好玩、使人沉浸其中甚至 的魔力,这不仅让人们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而把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辞和虚拟世界当中,也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选些都是让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和严肃思考的问题。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正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对此很多人还始料未及
B. 作为现代最具前瞻性的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其带来的改变如同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意义深远
C. 人工智能成为本世纪最具战略性技术之一,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D.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也在发生着转变,对它的积极意义和带来的弊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林林总总 自然而然 单刀直入 不可救药
B. 凡此种种 自然而然 直言不讳 难以自拔
C. 林林总总 水到渠成 直言不讳 不可救药
D. 凡此种种 水到渠成 单刀直入 难以自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而把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和虚拟世界当中。
B. 这不仅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以及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也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
C. 这一方面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以及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
D. 这一方面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和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更为重要的是,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女子登上破败的土墙,向心上人的家乡痴望,情意动人。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_______________”和现实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比较,写出了同学之人和自己在衣服方面的差别,表现了自己求学时的艰苦条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 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异代同心。
C. 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D. 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