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成为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能够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最本质的价值认知。“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告诫我们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孟子则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矣”,同样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和增益,后世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张载的“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等观点也都如此,表征了古贤不断探寻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和合的思想高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认为人的主观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唯道是从”才能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作出过质朴而凝练的阐述,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敬告人类活动要周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全球生态问题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我们要立足更高远的视域,思考、设计和实践人类存续发展的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性指导和现实借鉴。我们要自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精准对接,用以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建设。

(摘编自武晓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发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儒释道对其皆有阐述。

B. “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本真表达。

C. 《周易》认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秉承天地大德而生,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统一整体。

D. 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了人与自然间的密切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立论前提,论述当前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B. 文章分别从古籍《周易》、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C. 文章例举孔孟、董仲舒、张载等人不同表述,说明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D. 文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述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引经据典,论述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在给人类带来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B. 如果不能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借鉴智慧,放任生态恶化,人类终将会走向毁灭。

C.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思想所做的探究,意在敬告人类活动要同自然环境相和谐。

D.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消除全球生态危机有重要借鉴意义。

 

1. A 2. C 3. 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根据原文,“天人合一”应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文章只提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相关阐述,至于“释”是否有相关阐述,文中并未论及。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影响着后世,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乃至全世界。

请从“八德”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推崇的中华道德。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公司员工离职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学生写的请柬的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文学社约莫于8月20日晚8点在校礼堂举办“中学生诗词诵读大会”。是这样的,您是我省著名的朗诵专家,对诗词诵读研究还行。今个诚邀您拨冗莅临大会。希望您能不吝赐教,为活动提出宝贵意见。一定要准时哦。

                    ②                   ③                                       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坛,不仅因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而著称,其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古柏群也        。天坛名柏很多,以干纹奇特优美而驰名的“九龙柏”就是其中的代表。

“九龙柏”是明永乐十八年所植,如今巍然屹立在回音壁外西北侧,它高达18米,树干周长达3.8 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细细品味,          。然而这既不是人工雕琢.也不是画工彩绘,却是树体本身天长日久          !“九龙柏”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除了“九龙柏”,天坛还有“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卧龙柏”等一大批有名柏树。(           )?这是因为,柏树常青长寿,其木质芳香,经久不朽,人们视其为吉祥昌瑞之树,在天坛大量种植。

每年定期为古树施肥复壮,在地面打孔通气,改良土壤,增加保护设施,加强树周施工监管……多措并举之下,近几年,天坛公园没有一棵古树病亡。众多古树虽已数百岁高寿,至今仍是枝繁叶茂、苍翠挺立,把天坛点缀得          、生机盎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举世瞩目    惟妙惟肖    浑然天成    美轮美奂

B.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巧夺天工    美轮美奂

C.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古色古香

D. 举世瞩目    惟妙惟肖    巧夺天工    古色古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B. 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C. 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D. 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什么在天坛里种这么多柏树呢    B. 为什么在天坛里种品种繁多的柏树呢

C. 为什么在天坛里种有名的柏树呢    D. 天坛里种这么多的柏树有什么好处呢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无声的人和江景衬托琵琶女一曲弹罢后的艺术效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一词中,表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