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他朝姑娘身旁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来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根据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做铺垫。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 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2.小说中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分析。

3.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举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 A 2. 形象特点:(1)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心的修养,动不动就变脸发火。这从他的脸色的变化和动作可以看出;(2)很势利,近似市侩,总想以钱和势压人,比如买花想送领导,打听人家村的支书等。 用意:(1)深化主题。批判社会中存在的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的人或者现象。(2)起反衬作用(答“对比作用”也可),衬托文章中的买花的老人和卖花姑娘的淳朴。(3)推动情节的发展。 3. (1)性格上:卖花姑娘这么做,是她本性善良,性格爽直、有正义感的表现。(2)情节上看:通过对话,卖花姑娘知道二人买花的不同目的,最终选择了将花卖给老头儿;(3)心理上:“皮尔卡丹”瞧不起农民,卖花姑娘自己也是农民,但她心里明白,捍卫老头儿的尊严,其实也是捍卫自己的尊严;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A项考核结构,BCD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分析错,描写不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而是“粗线条概括”。故选A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是“小说中‘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梳理情节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分析作用,作用主要从和主要人物的关系、推动情节、深化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从“从他的脸色的变化和动作”可以看出“其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心的修养,动不动就变脸发火很势利”;从“买花想送领导,打听人家村的支书等”可以概括其“近似市侩,总想以钱和势压人”的形象特征,作用从主题角度看,批判社会中存在的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的人或者现象,深化了主旨;从和主要人物关系的角度可孩子:衬托文章中的买花的老人和卖花姑娘的淳朴;从情节的角度看,推动情节的发展。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是“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举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情节出于文章的结尾,分析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情节的作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卖花姑娘这么做,是她本性善良,性格爽直、有正义感的表现;从情节上看,通过对话,卖花姑娘知道二人买花的不同目的,最终选择了将花卖给老头儿;从主旨的角度看,“皮尔卡丹”瞧不起农民,卖花姑娘自己也是农民,但她心里明白,捍卫老头儿的尊严,其实也是捍卫自己的尊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

B. 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

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美学著作的阅读对象,一般只限于专业工作者:作家、编导、建筑师、美术家等。他们把其中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融进自己的作品里,再通过这些作品把它传播到群众中去。在文化结构中,高层文化起着导向作用,它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大众文化直接来自民间,具有民间的活力,也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唐宋的传奇、话本,元代的戏剧,明清的小说以及历代的民歌民谣等等都曾经对整个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大传统即上面说的过去思想家所产生的高层文化或高雅文化,小传统即过去的民间文化,包括谣谚、格言、唱本、评书、传说、神话、戏曲、宗教故事等。民间社会世代都是通过小传统这个渠道去接受大传统的,间接地吸取了大传统如经史中的观念以及史实等等。今天许多人的历史知识不是来自正史,而是来自广为流传的小说戏曲,甚至知识阶层中的许多人也不例外。清末王梦生撰《梨园佳话》称“二十四史忽化声能语,自声入而心通”,即明此义。大传统既然以小传统作为中介传播到民间去,因此它就不可能完全保存其原来面目,而是经过民间的筛选和转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取舍,也有引申、修订、加工和再造。在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儒道释的源流派别是分辨得清楚的,但在民间祭典文化中就只有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就是说明这种情况。

(选自王元化《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文中“高层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中的“小传统”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屈原与端午节习俗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題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冶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冶,“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冶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陣冶,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抬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曰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第八回)

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 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第三十回)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賈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

B. 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楚、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 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 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D. 刘姥姥走后,借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黛玉嘴巧, 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惜春的画取名叫《携蝗大嚼图》。

E. 从袭人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后,心气高傲的黛玉立马焚绡毁诗,满怀怅恨,直声叫着 “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