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
B. 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
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美学著作的阅读对象,一般只限于专业工作者:作家、编导、建筑师、美术家等。他们把其中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融进自己的作品里,再通过这些作品把它传播到群众中去。在文化结构中,高层文化起着导向作用,它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大众文化直接来自民间,具有民间的活力,也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唐宋的传奇、话本,元代的戏剧,明清的小说以及历代的民歌民谣等等都曾经对整个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大传统即上面说的过去思想家所产生的高层文化或高雅文化,小传统即过去的民间文化,包括谣谚、格言、唱本、评书、传说、神话、戏曲、宗教故事等。民间社会世代都是通过小传统这个渠道去接受大传统的,间接地吸取了大传统如经史中的观念以及史实等等。今天许多人的历史知识不是来自正史,而是来自广为流传的小说戏曲,甚至知识阶层中的许多人也不例外。清末王梦生撰《梨园佳话》称“二十四史忽化声能语,自声入而心通”,即明此义。大传统既然以小传统作为中介传播到民间去,因此它就不可能完全保存其原来面目,而是经过民间的筛选和转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取舍,也有引申、修订、加工和再造。在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儒道释的源流派别是分辨得清楚的,但在民间祭典文化中就只有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就是说明这种情况。
(选自王元化《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文中“高层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中的“小传统”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屈原与端午节习俗之间的关系。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題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冶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冶,“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冶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陣冶,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抬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曰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第八回)
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 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第三十回)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賈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
B. 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楚、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 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 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D. 刘姥姥走后,借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黛玉嘴巧, 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惜春的画取名叫《携蝗大嚼图》。
E. 从袭人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后,心气高傲的黛玉立马焚绡毁诗,满怀怅恨,直声叫着 “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盖以沈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沈永之趣,则用意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未有多于兹者也。
(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
2.“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中的“周、秦”分别是指词人___和___。
3.请概括陈子龙认为宋人诗不如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