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盖以沈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沈永之趣,则用意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未有多于兹者也。

(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

2.“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中的“周、秦”分别是指词人______

3.请概括陈子龙认为宋人诗不如词的原因。

 

1. 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 2. 周邦彦(周美成) 秦观(秦少游) 3. ①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诗歌言理而不言情.②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于内心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③宋人致力于写词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断。“故”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句;“致”为动词“抑制”的意思,其后没有宾语,后面断句。句子断句为: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句子翻译为:然后宋人内心也不可避免有情感,所以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于内心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所以宋人专注于词,后人无法赶得上。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重点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宋词十大名家为:周邦彦,晏几道,李开杰,贺铸,秦观,王沂孙,辛弃疾,苏轼,柳永,李清照。本题里的“周”“秦”便是指周邦彦和秦观。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抓住材料中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来分析即可。“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只言理而不言情;“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于内心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宋人致力于写词。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宋人不懂诗却勉强作诗。宋人作诗,只讲道理却不抒写情感,所以整个宋代没有诗。然而宋人内心也不可避免有情感,所以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在内心不可抑制,大都借词抒发出来,所以宋人所作的调词十分精巧,不是后人可以赶得上的,十分深沉的思想表达出来一定浅显明白,使读它的人猛然看到时就像在耳朵眼晴的表面一样(浅显),长时间诵读就能体会到深沉隽永的意趣,但想要运用它的意旨却很难,只有宋人专门致力于作词,篇目已经很多,看到景物都会作词。天赋的灵机开启,就像出于自然。禾中的王介人,拿他所作的词给我看,不少于一千首,从前代的李清照、晏殊、周邦彦、秦观这一类人,没有比这个人作的词多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春天,桃红柳绿花儿笑:夏天,大树苍翠又葱绿;秋天,金黄遍地丰收望;冬天,皑皑白雪铺满地。

色彩是季节的服饰,是生命的体现。色彩也是人生理想的再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色彩。

色彩,可以是一种生活元素,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内容,还可以是一种生活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责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 “忍”

陈子展

①孔子说过“小不忍刺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亊,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 乐舞,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布的驴子,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

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做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④明朝大儒白 沙先生有一篇忍字箴道:“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立至! ”他要学张公艺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得宰相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民族了。

⑤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一个帮手。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工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多。

⑥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着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还是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⑦记得清儒张培仁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则省事多矣。”

⑧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和者,众人以为狂风骤雨,我则以为春风和气;众人以为怒涛,我则以为平地。这也像是说忍耐与和平两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原载于《太白》杂志,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

2.分析文章论证层次。

3.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的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员工。

麻三爷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 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 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几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 ”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感叹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然后用新长出来的喙将老化的趾甲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趾甲……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

4.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倾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渚淸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况《劝学》)

(7)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8)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