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我省将精简审批事项,积极探索“一窗受理”“容却受理”联审联办等新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办事环节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B. “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C.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文明用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增进理解和交流,甚至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D. 驾校教练表示,科目三考试过程中有二忌:一忌考试的时候不能太紧张;二忌那些没能够一次性通过科目三的学员,总是纠结于这次不能通过。
依次填入下列 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通过四渡赤水调动敌人,率领3万多红军,通过( )的征战,打了一场打胜仗,最终跳出了重重包围。
(2)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大量搜集中药药方,对中草药提取物进行筛查,直到第191次实验,才发现了青蒿素,这个过程充满了( )。
(3)吴锦泉老人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但老两口的日子是充满( )的,他们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磨一把刀一元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A. 艰难曲折 艰苦卓绝 艰难困苦
B. 艰苦卓绝 艰难曲折 艰难困苦
C. 艰难困苦 艰难曲折 艰苦卓绝
D. 艰难曲折 艰难困苦 艰苦卓绝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写到了三峡两岸晴初霜旦之时高猿长啸的奇景,“________,________”是当地渔者用歌声对此现象的描述。
(2)《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古代诗歌阅读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 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本诗写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之时。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
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议论起笔,表明诗人此次出行心情悠闲,“听溪声”的动作也印证了这一点。
B. 颔联“散材”“疲马”颇见性情,采用拟人的修辞,充满对官场生活的慨叹。
C. 尾联诗人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既是感叹山间歧路多,也是感叹人生道路之难行。
D. 整首诗歌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了诗人在巡视属地时山行的见闻和感慨。
2.颈联的两句诗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复由松门、澶湖掠旁六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进海道副使,益募浙东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纶自将中军,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万历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B. 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C. 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D. 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倭,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代常有日本海盗到沿海武装掠夺,史称“倭寇”。
B. 中军,古代军制有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中军为主力,主将在中军指挥发令。
C. “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 “赠”指皇帝给在位任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母和祖先等授予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谭纶沉着刚毅,懂得用兵。他在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形成掎角之势,确保了蓟镇、昌平地区的稳定。
B. 谭纶不畏凶险,身先士卒。尽管倭寇伏击了都指挥欧阳深,攻陷多地,但他毫不畏惧,围起栅栏截断其海上退路,亲率军队进攻,收复了失地。
C. 谭纶仁爱宽厚,体恤民情。他担任右副都御史后,看到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十分残破,于是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其地赋税。
D. 谭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担任边帅,一方面修筑防备敌人的楼台控制要害地区,另一方面又增招浙江兵士驻守,使边境防备得到增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⑴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
⑵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中国超过1 000万人告别贫困。近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这一数字,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2012年底至2016年底,从10.2%下降到4.5%
“1 00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实在收获与喜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6年的4 33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 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 17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此外,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2015年10月16日“新华网”)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
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突出的:
第一,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将近占全球经济增量的33%,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第二,稳就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新增创造了1 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 300多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第三,平稳增长的表现是脱贫攻坚,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 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第四,稳中求进的“进”,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了更好的基础。
(摘编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是2016年,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
B. 近5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 200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C. 2012年底至2016年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左右,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 000万以上。
D.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世界影响。
B. 材料二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人士的解读,突出了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C. 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方面说明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D. 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怎样才能使中国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