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冬天不寒冷
蒋育亮
今年冬天,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村上人说,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下这样的雪了。
宁静中,有“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响起。沉闷,滯拖,却有力,还能让人听出些许欢悦。
“五爷,溜达啊!”传来招呼声。
“这雪,罕见呢!瑞雪兆丰年哦!”五爷应答的声音,在雪地上蹦跶蹦跶地跳跃。
“五爷,不觉冷啊?”招呼声中溢出关切。
五爷搓搓冻红的双手,笑笑,一脸的暖和神态。
村人纳闷:五爷这是咋啦?
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
十年前,张二婶家意外失火,一座木头房屋被烧了个精光。张二婶哭得死去活来,拉上儿子就要离村外出流浪。孤儿寡母的,想再建房子,那简直是登天摘月。
五爷站了出来。先是腾出自家半边房子,将孤儿寡母安顿好。之后,钻进自家林地,砍来木头,为张二婶重建房屋。一村人,硬是让五爷活活感动。出资的出资,献力的献力,不足两月,一座新屋就拔地而起。感动得张二婶拽着儿子,趴在地上硬生生地给五爷磕了三个响头。
还有五年前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事。明明是张坨子的地挨村长占进了好几米,镇上来调解时,村上却无人出来作证。镇上来的人说,村长占理,那几米地,归村长。病魔缠身躺倒在床的五爷,一骨碌爬了起来,找到镇上来的人辩理,还拿出了当年分地时的证据,弄得镇上来的人无话可说,那几米地,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坨子手里。村长后来与五爷一见面,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足足烧了五爷好几个月。
这样的事例,五爷还有很多……
村上人依稀记得,五爷被查出患绝症的那一年,是在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前一年。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冷。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从医院回到家,牙齿冷得碰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家人在五爷的屋子,烧上两盆旺旺的炭火,五爷仍觉寒冷,躺在床上盖着两床厚被子。
从此,村上人都知道,五爷怕冷。
怕冷的五爷,一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的五爷,却不孤独。村上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轮番着去陪他聊天。
村里村外,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唯一不聊的是村长。
五爷几次问起,村民都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
但五爷还是断断续续听到,村长如何霸道,上面有人如何罩着他……
几天前,旮旯屯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直接去了村长家。不久,村长便被他们簇拥着离开了旮旯屯。
接着,便有消息传出,村长被县上的纪委“双规”了。
同时被“双规”的,还有镇上的一名副镇长。
五爷和村上人不知道什么叫“双规”,只知道他们挨抓了。听说,他们串通一气,还搞了村里很多钱。
其实这些,五爷和村上人先前也听说过。就是只动雷不下雨,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连续几天,在村中溜达。“咯吱咯吱”的踏雪声,不时在村中每个角落响起。
“五爷,不冷啊?”常有问候声飘来。
五爷笑笑,不语。望望满天飘洒的雪花,喃喃自语:“瑞雪兆丰年!”
村人纳闷,这五爷,啥时又不怕冷了啊?
几天后,伴随着满天飘洒的雪花,五爷气若游丝地说:“今年冬天不冷呢!”
说毕,头一偏,去了!
五爷最后的话,村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选自《红豆》2016年1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非常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雪,飘飘扬扬地洒……一片银装素裹”营造了背景,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
B. 文章构思精巧,采用补叙的叙述手法,为读者讲了五爷的故事,五爷的形象也在时空穿梭中显得更加立体。
C. 文章语言简练朴实,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的合理运用,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
D. 文章善于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生动有力地突出村长的性格。
2.为什么“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请简要分析。
3.五爷明明因生病而“怕冷”,为什么他反而说“今年冬天不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力。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_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______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____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 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 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 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