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值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的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二十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千。那时候,不到二十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而且,对于一个学艺者,也算不上什么。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补上。
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会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三十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八十,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目的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
B. 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C.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D. 作者在写胡文阁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水袖之痛”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
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 《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 《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年清明节期间,某学校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徒步到烈士陵园扫墓。同学们都很兴奋,提前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和娱乐用品,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放松机会。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让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些浪费时间了。
对此,你怎么看?请选好一个角度,确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地球一小时”是为响应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号召而开展的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 动。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该活动可以使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真正为地球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该活动也将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环境形势的恶劣,从而身体力行,使全球不再有环境问题。而“地球一小时”活动也必定会是参与者人生中最美好的活动经历。
① “地球一小时”不会让每一个人都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世界,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①___:据统计,《红楼梦》中述及美食的回目有八十七回,描写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包括主食、菜肴、 点心、调味品、补品等。另外,我们看到,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廛尾巾帕之物”,而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随意很多。可见,吃一顿饭已不仅仅是果腹那样简单了,②____。总之,书中的美食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近年来,作为红楼文化的衍生品,各种“红楼宴”也层出不穷。但与其打名著的招牌为商 家制造噱头,③______ 。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讲《红楼梦》中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更在于体会食品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他的这些话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发言的兴趣,下面就请各位都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吧!
B. 关于《战狼 2》的影评,见仁见智;你的大作,我一定会认真阅读,待我读完后,会与你进行商榷、斧正。
C. 3月24号晚,一名男子在武汉大学校内,跨过护栏疯狂摇动樱花树,有随行者上前制止:“你给我注意点儿,否则后果自负!”
D. 我与台湾学人朋友互通电邮,对方的礼数真是令人汗颜,抬头都是采用传统书信的“尊鉴”、“钧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