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应届高校毕业生小梁准备应聘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他说修复师们手艺精湛,为文物付出一辈子的精神让他敬佩,而且他家传的打银手艺也能派上用场。表哥小逸却希望小梁和他一起创业。小逸在家乡做银匠,开了个小餐馆自己做厨师,同时又是艺术团的舞蹈演员,生活忙碌却也满足了多个兴趣爱好。如果小梁跟随表哥小逸创业,他也必然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朋友们则担心,如果小梁被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处录用,他能否坚持文物修复这份工作,毕竟现代社会太丰富多彩了,而修复师的工作又太过单调。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中、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仿照下面的示例,再用归谬法批驳观点。
示例:
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归谬:如果说“我们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是对的,那么药品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吃药。可是,生病了不吃药,任由其自由发展,我们不仅不能恢复健康,还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不能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观点:中国如果反对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就会损害两国贸易往来,所以中国应该停止相关应对措施。
归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些年来,各个地方“送图书下乡”活动数不胜数,但有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观念意识、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普遍存在乡村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有的乡村图书馆甚至难以为继,改作他用。
“送图书下乡”不能“一送了之”, 。
(1)请根据给出的文字,将句子补充完整。(不超过35个字)
(2)对于“送图书下乡”活动,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不少于三点)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认为整日思考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对行人艰难行走时的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蜀道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听了诗人的话后,所弹曲调一改前风,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座中泣下谁最多”设问,将诗人与他人对比,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尽显其悲伤凄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①,一杯山茗当香醪②。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香醪: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 “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 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D. 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2.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精妙,请从描写角度和塑造形象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