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场光地净了,麦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大地呈现出成片 的暗黄色,莽莽苍苍。

②在村子周围、溜光四平的打麦场上,陆续起了一堆堆圆圆鼓鼓的麦穰垛,一垛一垛, 散落着,比邻而居,像极了大草原上的亮黄色的蒙古包。

③这些蹲坐在村子周围的麦穰垛,静静默默,爬伏在那儿,像一个思想者,思考着乡村 的过去和未来,在五月的暖风中,幽幽地散发着麦秸秆的干香,这就是乡村的味道,让人闻 之欲醉。

④它们的色泽,因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变成了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银白、 暗红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现出那种富贵的金黄色。一阵风吹来,麦穰垛上直立 的麦秸秆颤动不已,中空的麦秸秆,有时竟被风儿吹得发出细微口哨的声音,吱吱呜呜,汇 成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天籁。

站在麦穰垛旁边,闻着干麦秸秆的焦甜清香,听着悦耳的吱呜声,时间仿佛静止了, 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流动,偶尔可见垛边散落地上的麦穗头儿,见证着曾经有过的热烈的 麦收劳动与收获喜悦,充实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动。那些悠闲的鸡儿或狗儿,在这圆圆鼓鼓 的麦穰垛间,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

⑥这些守候乡村一生的麦穰垛,在掠过乡村的四季风中,会缓缓地风干、缩小、变实, 成了组成乡村固定风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麦穰垛,像城市里的标志性建 筑,成了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那金黄的色彩,圆鼓鼓的形状,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乡村 生活中的好油画,油画中的极美的乡村田园景光。

⑦这些贡献出粮食的麦秸秆,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再继续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在农村, 麦穰草,被应用的范围极广。它们可以在农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烧而化成温暖的灶火,偎舔 着锅底,烧熟农家饭菜而四散飘香,营养农人的身体。或者,在农妇的手里,经过细巧编织, 金黄的麦穰草,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些倾注农妇一汪柔婉情怀的工艺品,是那么 恰到好处地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⑧在寒冷的冬季,麦穰垛,昂首挺胸,抵挡着西北风的侵犯,阻挡住逼人的寒冷,而把 温暖与舒适,留给村庄里的农人。那些日间倍感闲松的老人,常背靠着麦穰垛,晒着太阳, 拉着闲呱;更有贪恋麦穰垛温暖的人,会在麦穰垛的下部,掏挖一个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儿, 躺在里面,松软、避风、温馨,嗅着麦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这些 孩子们,有时,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时,也会躲进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让同伴遍寻不到。这个 时候,麦穰垛,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容纳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⑨这些紧靠村子而垛起的麦穰垛,随着流年岁月的侵蚀,慢慢地,就由金黄变成了暗黑 色,而麦秸秆,则干枯发脆,清香尽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历经 的历程,待到来年的芒种时节,接替自己的,将又是座座圆圆鼓鼓、崭崭新新的麦穰垛儿。

1.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概括作者笔下“麦秸秆”“麦穰垛”的作用。

3.请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寄托在“麦穰垛”里的丰厚情感。

 

1. 内容上:写出了五月过后,“麦香四溢”“颗粒归仓”,大地上一片空旷苍茫的景象,流露出收成后的踏实喜悦之情;结构上,为下文写“麦穰垛”做铺垫,奠定全文诗意的抒情笔调。 2. 麦秸秆:贡献出粮食,养活土地上的人们;作为柴火,服务农人;做成工艺品,美化人们的生活。 麦穰垛:构成一道乡村风景;可以抵挡寒冷,温暖农人;可以成为孩子娱乐场所(或容纳依靠他的村人)。 3. 选取典型事物,从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描写麦穰垛边的景物:秸秆的甜香,风吹秸秆及鸡鸣狗吠之声,天上缓缓流动的白云,表达麦收后的充实、喜悦之情;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出了鸡狗在麦垛间觅食的从容和悠闲,体现作者对洋溢闲适况味的乡村生活的沉迷(留恋或热爱)。 4. 麦穰垛是农人劳动的成果,体现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麦穰垛是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体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麦穰垛曾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承载着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麦穰垛历经岁月的侵蚀,色变香失,却能够坦然接受新的麦穰垛取代,体现作者对万物新旧更替、生命起落轮回的深刻感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第①段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一段场景描写,写出了五月过后,“麦香四溢”“颗粒归仓”,大地上一片空旷苍茫的景象,流露出收成后的踏实喜悦之情;结构上,结合首段的作用,具体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

(小题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2)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 ,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道遥游》)

(6)故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7)舸舰迷津,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8)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__ 。(《楚辞 渔父》)

 

查看答案

自己默写《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完成小题。

1.这支曲子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2.赏析曲中“染”、“醉”两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本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述往事,来者                  思:使……思

B. 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C. 则仆偿前辱之                    责:同“债”

D. 辞以自饰                        曼:随意的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激愤之情。

B. 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再严厉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 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 司马迁有了为写史而忍辱苟活的决心,从复信的最后仍能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品评书法的一项是

A.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B.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C.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D.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跟屈原对话的渔父是一个能够与世推移的隐士,他唱的《沧浪歌》集中体现了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B.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忍受的痛苦, 又说明自己若以刑余之身去“推贤进士”,只能自取其辱。

C. 《逍遥游》中庄子运用想象和夸张,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御风而行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D. 《滕王阁序》中王勃登高望远,驰目四方,思接万里,从宴游唱和的欢娱引出人世的艰难,抒写了怀才不遇却奋发向上的襟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