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本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

阅读本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述往事,来者                  思:使……思

B. 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C. 则仆偿前辱之                    责:同“债”

D. 辞以自饰                        曼:随意的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激愤之情。

B. 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再严厉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 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 司马迁有了为写史而忍辱苟活的决心,从复信的最后仍能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D 2.D 3.(1)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 (2) 我因为命运不济,早年遭到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 (3)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曼辞以自饰”的意思是“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曼”应解释为“美好的”。故此题答案为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从复信的最后仍能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不正确,从原文来看,复信最后流露出的是悲凄之情,而不是愤怒之情。故此题答案为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固”,固然;“或”,有的人;“于”,介词,比;“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或于泰山重,或于鸿毛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用”,因为;“之”,代词,他们;“所”,助词,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趋”,生存所追求的东西。(2)“以”,因为;“险衅”命运不济;“夙”,早;“闵凶”,不幸;“见背”,背弃我,这里指父亲去世;“行年”,到了;“夺”,强迫改变;“志”,守节的心愿。(3)“既”,已经;“屈原既放”,被动句,“放”,被放逐;“行吟泽畔”省略句,应为“行吟(于)泽畔”;“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不属于品评书法的一项是

A.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B.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C.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D.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跟屈原对话的渔父是一个能够与世推移的隐士,他唱的《沧浪歌》集中体现了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B.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忍受的痛苦, 又说明自己若以刑余之身去“推贤进士”,只能自取其辱。

C. 《逍遥游》中庄子运用想象和夸张,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御风而行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D. 《滕王阁序》中王勃登高望远,驰目四方,思接万里,从宴游唱和的欢娱引出人世的艰难,抒写了怀才不遇却奋发向上的襟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的记载见乏《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昨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⑧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 月亮变化无常,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C. 旧记载有细长如指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D. 蛇的报复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比如,一个人要为他不识趣的打扰付出昂贵的代价,以余生的残疾补偿它受到破坏的几秒钟。

 

查看答案

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

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          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

A.黯然 欣然 奋然 居然   B.黯然 奋然 欣然 居然

C.茫然 欣然 奋然 居然   D.茫然 奋然 欣然 居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