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下面是某县“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你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接受聘请。我是烟台大学新闻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务必尽快与我洽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华社圣彼得堡6月19日电(记者韦骅、岳东兴、白旭)
1:3,一个冰冷的比分刻在了圣彼得堡体育场的大屏幕上,此时的埃及队已经处在了出局的边缘。在不远处彼得大帝铜像的注视下,黯然离开的萨拉赫是如此的落寞。当俄罗斯队在疯狂庆祝时,他离去的背影是如此独孤。
埃及队在首轮0:1负于乌拉圭之后,几乎所有埃及球迷都指望萨拉赫可以神兵天降,因为在他们看来,萨拉赫不仅仅是率领球队打入世界杯的国家英雄,更是除梅西、C罗之外世界足坛第三极般的存在。
在比赛当天的圣彼得堡,大部分埃及球迷都身着萨拉赫的10号球衣。在赛前热身时,每当镜头给向萨拉赫,( )他知道,他那未伤愈的肩膀,不仅承担着率领埃及出线的重担,更肩负着整个埃及国家的希望。
可现实往往并不总是如梦想般那么美好,0:1、0:2、0:3,俄罗斯队逐渐撕碎了埃及人的憧憬。当埃及队陷入绝境时,可能依然有不少球迷希望萨拉赫可以 ,就像几天前C罗完成“帽子戏法”那样 。但或许是久疏战阵,或许是肩伤隐隐作痛,除了那粒点球,萨拉赫的表现 。没有了
的速度,失去了辗转腾挪的脚步,这一晚,萨拉赫迷失在了圣彼得堡寒冷的雨夜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埃及队首轮0:1负于乌拉圭之后,埃及所有球迷没有谁不指望萨拉赫神兵天降。
B. 在埃及队首轮0:1负于乌拉圭之后,几乎所有埃及球迷都指望萨拉赫可以神兵天降。
C. 埃及队在首轮0:1负于乌拉圭之后,所有埃及球迷几乎都指望萨拉赫可以神兵天降。
D. 埃及队在首轮0:1负于乌拉圭之后,埃及所有球迷没有谁不指望萨拉赫神兵天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雷鸣般的掌声就会从现场数万名埃及球迷中爆发出来,而萨拉赫也以鼓掌的方式予以回应。
B. 现场数万名埃及球迷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而萨拉赫也以鼓掌的方式予以回应。
C. 现场数万名埃及球迷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而回应他们的也是萨拉赫的鼓掌。
D. 雷鸣般的掌声就会从现场数万名埃及球迷中爆发出来,而回应他们的也是萨拉赫的鼓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挺身而出 力挽狂澜 乏善可陈 风驰电掣
B. 自告奋勇 力挽狂澜 乏善可陈 追风逐电
C. 挺身而出 挥洒自如 乏善足陈 风驰电掣
D. 自告奋勇 挥洒自如 乏善足陈 追风逐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不吸取经验教训终会让人痛惜,同时也写出了作此文的目的。
(3)屈原在《离骚》中讽刺楚王糊涂,指斥群小嫉妒自己,铺陈自己对美的追求,最后表明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唐书·马周传》记,唐人马周未发迹之前,客居新丰,遭店主人冷遇。
1.以下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是“夜雨”,而全诗无雨字,以雨打芭蕉叙出气候,雨点清晰而杂乱,与旅人的情绪自然和谐地共鸣起来,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
B. 此曲采用了侧面描写、叠词、用典等手法,尤其是叠字的运用,如“一声”“一点”“三更”“十”“二”等,给人以回环复沓、一咏三叹之感。
C. 秋雨之夜,作者窗前下棋,看着连绵不断的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点点秋雨唤起了作者无法断绝的缕缕愁苦,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
D. “落灯花,棋未收。”与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意相同,都表达出了诗人的孤苦之情。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B.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C.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D.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 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
C. 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
D. 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
B. 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