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②七岁那年,我终于上学了,母亲没能给我买上一双新鞋,而是把哥哥的旧鞋洗干净了,补了补。我觉得很委屈,偷偷哭了一个晚上。为了不让母亲难过,第二天,我穿着那双旧布鞋走出了家门。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同学踏着五颜六色的鞋,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我低头看看自己脚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布鞋,悄悄把它脱了下来,塞进了书包。从那天起,我得了一个外号——赤脚大仙。

③那时候,街上流行白球鞋,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穿上一双白球鞋特别让人羡慕。我偷偷去百货商店看过,一双白球鞋要3块8毛钱。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接着,一条新的制度出来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穿上球鞋上体育课。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已经花了家里一大笔钱,我实在无法再张嘴要钱了,一双白球鞋让我整天萎靡不振。

④一天,我当值日生,在打扫讲台的时侯.看到地下散落的粉笔头,心中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所有的粉笔头收集起来,涂在我的布鞋上,黑布鞋变成了白布鞋。心想,都是白色的谁会注意看呢?再说了,我站在最后一排,老师也不会注意到我的。就这样,我混过了两节体育课。

⑤这招儿并不是很管用,白粉末在黑布鞋上很容易褪落,所以要经常给黑布鞋上色,否则一褪落就容易被发现。

⑥一天下午,我在捡粉笔头的时候被班上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他大声喊:

“抓小偷啊,有人偷粉笔了。”

⑦我听后,被吓坏了,手中的粉笔头纷纷落在地上,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同学。大家把我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小偷,小偷,学生随便拿粉笔头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公共财产。”我红着脸,低着头,不敢争辩。大家捡起地上的粉笔头,纷纷向我砸来,我顿时成了同学们射击的靶子。

⑧这时,教物理的李老师来了。他看了看这个场面,严肃地说:“这位同学不是小偷,是我让他帮忙收集粉笔头的,他是在帮老师做好事呢。”李老师的一句话解救了我,在同学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李老师牵着我的手离开了教室。

⑨李老师带我来到了他的宿舍。“为什么收集粉笔头呢?”李老师问我。

⑩我什么也没说,红着脸,从书包里掏出那双褪去白色的黑布鞋。看到这双鞋,再看看我那双满是尘土的脚,李老师什么也没说,而是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洗干净。

不知什么时候,李老师拿出一双白球鞋放在我眼前。“穿上试试吧。”李老师说。这双白球鞋和我脚上的布鞋差不多大小,球鞋虽然有些旧了,但是和我这双满是补丁的黑布鞋相比就像白天鹅和丑小鸭。我小心翼冀地穿上,生怕弄疼了它。真合适啊,仿佛是为我专门定制的。我试着走两步,真舒服,如果赛跑,我肯定能得第一名。

“送给你了。”李老师说。我离开的时侯,给李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下午的体育课上,列队报数的时侯,我第一次大声喊:“到!”一双白球鞋让我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这双鞋我一直穿了半年多,直到母亲的病好转以后,可以做一些活计,家里条件慢慢好转,我才终于拥有了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白球鞋。

那天,我把那双白球鞋洗干净后,准备拿去还给李老师。给我开门的是一个与我年纪一般大的男孩子。他笑眯眯地说:“我爸不在,给我吧。”我把鞋递给他的同时,却看到他脚上穿的正是我那双破旧不堪的黑布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1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鞋为线索展开叙述,情节为:“穿旧鞋——涂旧鞋——送球鞋——还球鞋”,表现了我少年时的一段特殊经历,体现了贫穷给我幼年留下的深深的精神创伤。

B. 我要上学了,没有新鞋,穿着旧鞋上学,最后宁可打赤脚,体现了我既感到委屈,又懂事,还略微有点虚荣的性格。

C. “我”用粉笔涂布鞋一事,既体现了我没钱买球鞋的窘迫之状,又表现了“我”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儿童心理跃然纸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李老师将他儿子的鞋让我穿埋下伏笔。

D. “望‘鞋’兴叹”一词,运用了仿词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我”不能买球鞋的惋惜之情,以及想得到一双球鞋的极度渴望,语言幽默风趣。

2.文章标题是“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鞋”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蕴含的深意。

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效果?请具体赏析。

 

1.C 2.(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整个故事情节;(2)以小见大,俗话说,“脚上没鞋穷半截。”鞋,是小时候贫穷生活的缩影。(3)通过解困、送鞋这些小事反映李老师的高尚情操,对我无私的帮助,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的光辉;(4)文章通过成长经历中一件小事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后来产生的影响。 3.(1)暗示李老师家庭也不富裕;(2)李老师的儿子深受父亲影响,不爱慕虚荣,生活简朴,助人而不骄傲,心境平和;(3)侧面反映了李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理念,以及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4)照应前文11段李老师送我球鞋的情节;(5)两双鞋在此处重新交织会面,隐晦地表现我心灵的升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也为下文李老师将他儿子的鞋让我穿埋下伏笔”说法错误,不是埋下伏笔,而是做铺垫,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发展蓄势。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手法。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要求具体分析文章标题“鞋”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蕴含的深意。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鞋”开展开,开头写自己穿旧鞋,体育课需要穿球鞋,自己家里穷,买不起,就用粉笔头把黑布鞋涂成白色。被同学发现自己捡粉笔头,同学认为“我”是小偷,偷粉笔头,粉笔头是公共财产。物理来上课看见后帮“我”解围,说“我”捡粉笔头是他让帮忙收集的,“我”是在做好事,帮 忙。然后把“我”带到他家,了解情况后,送“我”一双干净的旧球鞋。“我”高兴地穿着球鞋上课。半年后,家里情况好转,“我”拥有了一双自己的球鞋。“我”把老师送“我”的球鞋洗干净,送到老师家里。给“我”开门的是一个和“与我年纪一般大的男孩子”,男孩子说他爸不在家,让“我”把鞋子给他。在“我”把鞋子递过去的时候,“我”看见男孩脚上穿的是我那双带补丁的黑布鞋。由此可见文章是通过“鞋”来组织材料安排情节的,“鞋”是全文的线索。通过写小时的“我”没有鞋穿,只有上学的哥哥穿鞋。当“我”上学时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穿哥哥穿破的旧鞋。上体育课要求穿球鞋,“我”家里困难买不起,就用粉笔把黑布鞋涂白。通过“鞋”充分体现了“我”小时候的贫穷生活。在“我”为把涂黑布鞋涂白上体育课捡粉笔头被同学发现时,物理老师帮我解围,了解了情况后,在自己生活苦难中把自己孩子的球鞋送给“我”,反映了李老师的高尚情操,对我无私的帮助,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的光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作用能力。文章段落作用,可以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具体赏析文章结尾一段有何效果。这是考查分析尾段作用能力。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主要有: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或前文内容,升华主题,突出人物形象,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文尾段写“我”半年后终于有了一双属于自己的新球鞋,就把李老师送我的球鞋洗干净还给老师。来到老师家,给“我”开门的是一个和“我”年纪一样大的男孩,男孩笑眯眯地告诉“我”他爸爸不在家,让“我”把鞋子给他。“我”递鞋子给男孩时,发现男孩的脚上正穿着“我”那双带补丁的黑布鞋。这里安排李老师的儿子——一个和我年纪一样大的男孩给我开门,照应了前文第⑪段李老师拿出一双白球鞋和我脚上的鞋差不多大小,“我”穿上感觉“真合适啊,仿佛是为我专门定制的”。结尾写“我”看见李老师儿子脚上穿着“我”的那双打着补丁的黑布鞋,暗示李老师家也不富裕,可就是在这样不富裕的情况下,把儿子的球鞋送给“我”,突出了李老师的形象。爸爸把孩子仅有的球鞋送给了学生,让孩子穿学生打补丁的布鞋,当孩子知道面前的人是穿自己鞋子的那个学生,还能笑眯眯地和的学生说话,一个说明孩子深受父亲影响,不爱慕虚荣,生活简朴,助人而不骄傲,心境平和,具有和父亲一样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还一个说明李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理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立德而后文艺

詹福瑞

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才与材相通,把全面开掘自我材质看作是成就德性的手段。

B. 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 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德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D. 自我修养是对自我才华的钳制,这一观点带有普遍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认为德与才是浑然一体的,文章开篇就亮出了这一观点。

B. 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多次强调立德在先的重要性。

C. 为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论述了德对才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论证了德对才的主导作用。

B. 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

C. 修德至关重要,无论论书、论画还是论诗,均离不开德。

D. “先器识而后文艺”仍是当下文人创作的公论。

 

查看答案

就《钓鱼》这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弄清漫画主旨,明确讽刺什么,联系你的实际,然后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观察这幅漫画,根据情景在横线上补充人物的对话,每处限定一句话。要求:简洁、准确、连贯、得体。

主持人:①_______

嘉宾:一位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

主持人:②_______ 

嘉宾: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单。              

主持人:③___________

嘉宾:老人缺少精神上的关怀和赡养。

主持人: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 

嘉宾:最重要的是,要常回家看看。

 

查看答案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        ,其国际影响与战略意义        。一年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就共建“一带路”做出巨大努力,       、从线到片,全方位推进沿途国家双边和区域合作,取得可喜进展。这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连接中外,承接古今,时代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内涵,被誉为一个        的战略构想,(    ),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摩拳擦掌   时见一斑  以点带面   鉴往知来

B. 蠢蠢欲动   可见一斑  以偏概全   高瞻远瞩

C. 摩拳擦掌   可见一斑  以点带面   高瞻远瞩

D. 蠢蠢欲动   时见一斑  以偏概全   鉴往知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时代被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内涵

B.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时代被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和平发展的一条共赢之路

B. 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

C. 一条在和平中寻求发展的共赢之路

D. 在和平中寻求发展的一条共赢之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