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

下面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刘林

2019年1月11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1)“你刊”改为“贵刊 (2)“妹仔”改为“女生 (3)“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 (4)“拜读”改为“指正 (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时要把握语体,依据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设置的情境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语段中“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妹仔"是方言,指女孩或女生,用在此处不合适,改为“女生”。“久闻你刊大名”,“你”应改为“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大作”,敬辞称对方的著作。此处说自己的作品,应称为“拙作”。“敬请拜读”,“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说别人读自己的文章,不当,改为“指正”。“务必拨冗回示为谢”,“务必”带有命令语气,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

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睛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人独老,一年过社熊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遺诗招入翠琼杯。

(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 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 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 “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業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卷。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商,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贼必可图”宝从花迁住果太喜夫人众皆扭设备法人击之达走保于宁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遺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雎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

(注)台: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B. 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C. 宝从之/迁仕果大喜/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D. 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子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

B. 岭表,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C. 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

D. 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溶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

B. 谁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谁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

C. 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

D. 谁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谁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2)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 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还有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策划与播出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严厉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材料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