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舆论认为,美国总统向中方传递对...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舆论认为,美国总统向中方传递对华友好的积极信号,是希望在对华关系上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制定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外交政策,争取迎来中美关系的“新时代”。

B. 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C. 政府部门应加强涉及野生动物游览项目的整体规划,从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服务等多方面加强监管,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重塑首都野生动物行业形象和旅游业形象。

D. 南科大这届毕业生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去筹转正”后招录的,更因为他们是南科大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并获得教育部认可学历的大学。

 

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导致的”删除其一。C项,不合逻辑,改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D项,搭配不当,将最后的“大学”改为“大学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论证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无论老幼均能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 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举廉吏第一,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取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

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豫。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而帝果趣礼部封贵妃为皇太后。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金都御史。又明年春,进左副都御史。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益与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忠贤及其党衔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忠贤初闻疏,惧甚。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自是,忠贤日谋杀涟。五年,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鞠之。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四。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

B. “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C. “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

D. “崇祯”,年号名。“神宗”“光宗”,庙号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推举为廉吏第一,因阉党陷害而被征收莫须有的赃款时,甚至连卖菜的、帮佣的下层人都为他捐助。

B. 杨涟见识过人,敢作敢为。神宗病危,他批评方从哲没有及时作为,力主太子人朝进宫服侍皇帝;光宗时,他洞悉宫廷危机,上疏直陈其过失。

C. 杨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先后与得势的郑贵妃、魏忠贤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贵妃阴谋,也使魏忠贤心生恐惧。

D. 杨涟正气凛然,为后世敬仰。为弘扬正气,他和左光斗等人联合遏制阉党,虽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含冤致死,却最终在崇祯皇帝时昭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2)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严济慈刚入学时,正好赶上夏季考试,他虽然没在巴黎大学上过一天学,却决定参加数学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作,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B. 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 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 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 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 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 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在法国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