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洋娃娃的房子
[英]曼斯菲尔德
伯纳尔家的孩子从未看见过这样完美的洋娃娃的房子哩。房间都是用纸裱糊好的。除了厨房,地板上全部铺着红地毯。客厅里摆着红色的长毛绒椅子,饭厅里的椅子是绿色的……凯西娅最喜欢的却是那盏灯。一只配着白灯罩的油灯,像是灌满了油,一点就会亮一般。就这房子来说,洋娃娃显得大了一点,然而那盏灯却是十全十美的。它像在朝凯西娅微笑:“我是生在这儿的。”
次日早晨,伯纳尔家的孩子跑向学校,她们要向每一个人夸耀一番她们的洋娃娃的房子。“我先讲,”伊莎贝尔说,“我是老大。得由我决定让谁先来看。”洛蒂和凯西娅知道老大的权力,她们一声不吭,擦着路边的金凤花走过去。
伊莎贝尔被团团围了起来。只有莉尔姐妹俩站在圈子外边。
如果可能,伯纳尔家是不会让孩子上这学校的,但是方圆几公里以内只有这一所学校。结果呢,法官的女孩,医生的女儿,老板的孩子,送牛奶人的子女全都混在一起了。总得划条界线吧。于是,界线就划在莉尔姐妹俩这里。许多小孩,包括伯纳尔家的,都不准和她们说话。连教师和她们说话的声调也迥然不同。
她俩是囚犯和洗衣妇的女儿。她们的衣服全是母亲用帮工的人家赏赐的“破烂儿”拼凑起来的。拿莉尔来说吧,她的衣服是用伯纳尔家绿色的假哗叽台布改制的,两只红色的长毛绒袖子是劳根家的窗帘。一顶成年女人的帽子顶在额头上,它曾是邮政局长兰基小姐的财产。帽子后沿向上翻卷着,还插着一根鲜红的大羽毛。妹妹埃尔斯,穿着一件睡衣似的白长袍和一双男孩的长筒靴子。埃尔斯瘦骨嶙峋,一双呆板的大眼睛。她难得开口,从来没有人看见她笑过。
现在,她们就在圈子外面徘徊,总不能不让她们听吧。当有的女孩回头对她们冷笑时,莉尔和平时一样,害羞地傻笑一下,埃尔斯则眼睁睁地瞅着大家。
伊莎贝尔骄傲地讲着。地毯、床和有一扇小炉门的火炉,这些都引起了轰动。她刚讲完,凯西娅就插了进来。“你忘记那盏灯了,伊莎贝尔。”
“哦,对,”伊莎贝尔说,“饭厅的桌子上还有一盏小油灯。”
“油灯是所有东西里最最好的。”凯西娅叫了起来。她认为伊莎贝尔根本没把灯的优点说清楚。
好多天过去了,看过洋娃娃房子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见面就问:“看过伯纳尔家洋娃娃的房子吗?喔,真可爱!”
“妈妈,”凯西娅说,“我不能邀请莉尔姐妹只来一次吗?”
“当然不能,凯西娅。”
“为什么呢?”
“去玩吧,凯西娅,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不行。”
最后,除了她俩以外,每个人都看见过洋娃娃的房子了。
一天下午,趁姐姐们陪伴客人,凯西娅溜了出去。她爬到院子里的大白门上荡来荡去。她朝路上望去,看见有两个小黑点在朝她走来。是莉尔姐妹。凯西娅从门上滑下来,像是要跑开。她犹豫了一下,又爬上了门。
“喂!”她朝莉尔叫了一声。
两姐妹大吃一惊,停了下来。莉尔又傻笑了一下。埃尔斯眼睁睁地瞅着。
“你们想看看洋娃娃的房子吗?”听了这话,莉尔的脸马上红了起来,随即摇了摇头。
“为什么?”凯西娅说。莉尔喘了口气说:“你妈对我妈说的,我不可以和你们说话的。”“没关系,”凯西娅说,“来吧,没人看见。”
莉尔的头摇得更厉害了。
突然,莉尔的裙子被用力扯了一下。她回过头去,埃尔斯恳求似地看着她。莉尔疑虑重重地盯着埃尔斯。埃尔斯又拉了拉她的裙子……
“你怎么敢叫她俩到院子里来?”凯西娅的母亲高声嚷道。
莉尔羞愧得缩成一团,像她母亲一样,埃尔斯则惘然若失。她们一口气跑到了看不见伯纳尔家的地方后,坐在一根排水管道上休息。莉尔脱下插着大羽毛的帽子,她们的眼光梦幻似地越过草料场,望着小溪,投向那围着篱笆的地方,那里,劳根家的母牛正在那儿等着挤奶呢。她们在想些什么呢?
一会儿,埃尔斯挨到她姐姐的身边。她已经忘记了那个粗暴的太太。她伸出一个手指,碰碰姐姐的大羽毛,难得地笑了一笑。
“我看见那盏灯了。”她轻轻地说。
然后两个人又一次沉默了。(有删改)
1.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2.莉尔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文章中那盏“灯”的多重意蕴。
4.“然后两个人又一次沉默了。”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的主流看法,近代以后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观点为主,认为画什么不像什么,既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就胡来两笔,所以,中国画不能跟西方比。中国人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汉学家,汉学家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人。
现在的研究,博士论文,出版的书,基本上围绕着画的外围,不说绘画本身好不好,只说绘画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当时的生活变迁。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好像是西方20世纪主要的趋势,但实际上避开了核心问题。
笔墨在20世纪被看作是形式,实际上笔墨就是内容。笔墨是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结构,是东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东亚?因为这种传统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包括东南亚。笔墨的价值就是这种文化结构的价值,如果把这种文化结构拿开了,把它看成形式,那跟水彩画的形式,跟版画的形式一样,形式课程教到本科二、三年级基本上就学会了。但是中国画不行,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也是精神性的,所以笔墨是文化结构。
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意义结构。在当下,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因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这种结构是独特的,这种结构在中国人的手中,给忘却了,给批判了,给误解了,给浅薄化了。
在欧洲艺术当中,首先是一个底面,底面是一个三角形,底面有三个点构成,一个是艺术作品,一个是艺术理论,一个是艺术鉴藏,这三个点构成的面就是艺术界。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结构,就是书画作品、书画理论和书画鉴藏影响的一个书画界,中国书画界实际上跟欧洲艺术界是相类似的,有共性。但是两者有区别,在西方,这三个点之上的一个枢纽叫作图像表征,艺术作品是靠图像来表征的,艺术理论是研究图像怎么表征,艺术鉴藏是来评价和收藏图像表征做得好的那些艺术,所以图像表征是欧洲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主要方法论。而中国的三个点的上面是笔墨特征,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西方艺术结构最上端有一个同色的因素,在西方2 000年历史中,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对神的歌颂,对天堂的向往,对人性的善的歌颂。那么,在中国书画的结构顶端,则是人格理想。中国书画的笔墨表征和人格理想,与西方的文化结构那两个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书画以人格理想作为最高的引导,通过笔墨表征,最后形成中国书画界的文化结构。作为研究工具,我们如果能够创建笔墨学方法论,就可以跟西方的图像学方法论双峰对峙,那才是我们对于中国画研究的真正世界性贡献。(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对于“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性。
B. 这种意义结构在当前中国面临着被遗忘被误解被批判的命运。
C.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我们缺少笔墨方法论这样的研究工具。
D. 只有以人格理想作为引导,才能使中国画研究产生世界性贡献。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这是中国画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B. 研究绘画史的核心问题是要说出绘画本身的好与不好,与绘画背景无关。
C. 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课程很难到本科二、三年级学完。
D. 20世纪西方避开艺术自身的核心问题,趋向于采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
3.比较“欧洲艺术”和“中国书画”的异同。
星河文学社决定于青年节当晚7点在学校艺术馆举办“五四”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文学社指导老师参加。请你为星河文学社拟写邀请函的正文。(不超过40个字)
邀请函
王老师:
星河文学社
×年×月×日
观察下面的图片,整合图片信息,紧扣“赢”字的构件和含义,写一段100个字左右的文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的“先占”原则。
B.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的考验。
C.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开播后,不管是参加节目体验的明星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都会更加体谅自己的妻子,更需要做一个好父亲的决心。
D. 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甲]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而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乙]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活剥,[丙]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敞开 B. 望洋兴叹
C. 因而 D. 生吞活剥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