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 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 截至2011年12月底,在进入新一轮住房限购预备队的城市中,仅有浙江的衢州和台州、广东的珠海跟进出台了相应的住房限购措施,且其执行范围均为中心城区,尺度也较为宽松。
D. 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你巧舌如簧也无法把这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
②每次开晚会,我们总请程老师说笑话。程老师说笑话的确有本领,每次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是道貌岸然地说下去。
③新的问题是着急却没办法,跳脚而无抓手,试图创新苦于缺乏思路,于是“跟随战术”大行其道。而跟随,说白了就是抄袭照搬,亦步亦趋。
④老岳父正躺在自己的单人床上休养生息,床上铺着印花涤纶床罩,斯特雷格进来时,老头把披肩往上拉拉,盖好。
⑤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⑥李白在高山景行中欣赏美景,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临瀑布,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天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②《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依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写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B. 明明是诗人不忍离开,却说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这是主客移位的手法。
C. 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湖上亭与家人分别时的依恋难舍之情。
D.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柳树枝头的黄莺鸣声悠悠,全诗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
E. 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应举入京。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安石以佃不附己,不复咨以政。
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知江宁府。甫至,祭安石墓。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
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
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佃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转左丞。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陆佃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B.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C.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D.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熙宁、太宗、康熙等。
B. 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C.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D. 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察弹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佃为政务实。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核查人从中使坏,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
B. 陆佃有情有义。朝廷排斥王安石党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言辞激烈。
C. 陆佃执法公正。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伸冤。
D. 陆佃睿智善言。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讥讽他无礼,他给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衰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
(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一缕烟,一个家。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
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村长要为顺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
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前两天,他们一家外出旅游去了。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铃。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是没有动静。
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
那是一款梅花牌的锁子。顺子很是费了一些劲儿,才把它弄开。
顺子很快就找到了钱。顺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他的手都有些抖了。哗哗的,他好像都能听得见自己手抖动的声音。
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顺子沿着回村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着。
正是黄昏,在地里干活的村里人都开始回家。回家早的人,正从门槛下面摸出钥匙打开门。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也许是出于习惯,他锁上门后,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顺子走到窗前拉好窗帘,才打开灯。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相框里。
那天晚上,顺子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
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实是开锁的声音,而且就是他家的门。顺子赶忙起床,他从卧房里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正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脸由吃惊变为了惊喜。
女人说,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村里蒋木匠的媳妇,她怎么进到我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蒋木匠的女人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你娘走时对村长说,要他帮着看好这个家等你回来。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蒋木匠的媳妇说着,就开始扫地抹桌子。
顺子也在抹,不过他抹的是脸上的泪,不知怎的,那泪越抹越多。
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顺子的父亲去世后,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顺子在外读书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母亲将钥匙放在门槛下,希望顺子能常回家看看。
B. “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冷冰冰”三字写出了顺子的情绪低落:母亲去世使他感到家的温暖不再,出狱回村又担心遭受冷落。
C. 蒋木匠的媳妇从吃惊到惊喜,顺子从疑惑到释疑,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们两人在乍一见面之后的心理变化。
D. 小说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而将因盗窃入狱等情节穿插在故事中间,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造成悬念,增加了情节波澜。
E. 小说写了法律对人的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感化,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社会的和谐之美。
2.顺子的内心矛盾复杂,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匆匆收笔,显得仓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