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字相关,如”“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的男女可以通婚,同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的男女可以通婚,同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字相关,甚至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 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1.D 2.D 3.B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5年河南一位女教师的辞职信火遍网络,辞职理由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被评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时过三年,这十个字依然是很多热血少年、青年、老年人心底的呐喊:武大的樱花、北大的未名湖、上海的明珠塔、云南的香格里拉、非洲的好望角、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真的应该去看看!

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

这是某中学校长在2018年开学典礼致辞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地教育部门策划组织的研学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     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难以置信    大干世界  沧海一粟    疲惫不堪

B. 确信无疑    芸芸众生  九牛一毛    不堪重负

C. 确信无疑    大干世界  九牛一毛    疲惫不堪

D. 难以置信    芸芸众生  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 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 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 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 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 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反映自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2)《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年华逝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