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新诗的“变”与“常”(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1岁技校生聂凤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美发项目冠军,实现该项目我国金牌零的突破。她说她的梦想是让中国美发行业未来有国际发言权。
②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夺冠。他打工十四年,熟记上千首诗。他说:“不管做什么,我对诗词的热爱一如既往。”
③90后大学生田欢,放弃都市工作,返乡当铁匠。他说:“我要发扬祖传打铁工艺,造出中国好铁锅。”他还带领乡亲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④18岁盲人青年王子安凭着出色的中提琴演奏,收到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他说:“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要让世界看见我的奋斗。”
⑤当下有些“佛系青年”讲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生活随缘,有目标也行,无方向也罢;工作随意,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
置身于新时代的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参与《时代青年》杂志社主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论坛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位记者釆访楹联专家李某的开头部分,请从下列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能① 接受我的采访。拿到您这本关于对联故事的② ,想着您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我一定好好③ !看您书里写的行业联我很感兴趣,比如这副写医生的“④ ,⑤ ",我觉得里面充满了文化元素,您能给大家解读一下吗?
A.有幸 B.拨冗 C.大作 D.拙作 E.笑纳 F.惠存 G.珍藏 K.碧水竞舟十里欢 L.橘井挹泉滋蕙香 M.杏林分种逢春茂 N.艾人驱瘴千门乐
答: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何才能揭开梦的神秘面纱?可以肯定的是,①__________,即如果我们不知道大脑如何记忆,就不会知晓我们为何做梦。那什么是记忆呢?科学上,人们给“记忆”下了十分洋气的定义——“②___________”,但可笑的是人们既不知道记忆的信息如何编码,也不知道如何储存,更不知道如何提取。但是,科学释梦③_____________,因为记忆和梦之间一定有着必然关联。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另一端是发展成为诗。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 ,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
A. 因为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B. 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C. 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
D. 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准确往往不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务院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具有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等职能。
B.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越来越喜欢的购物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大量的诈骗事件,这让人防不胜防。
C. 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D. 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的国家,释放出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监管责任,赢得了不少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