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

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时不时想念恩师。感谢您曾送了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找出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路。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丁点心意,请您收下!

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

 

①“时不时想”改为“感念”②“送了”改为“惠赐”③“指出”改为“指正”④“前路”改为“前程”⑤“丁点心意”改为“一片心意”或者“区区此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本题结合题干“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分析,“时不时想”表述不简洁,改为“感念”。“送了”,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改为“惠赠”。“指出”,提出论点看法,不符合语境,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该是指出错误或缺点,以便改正,改为“指正”。“前路”,结合“照亮”分析,用词不当。“丁点心意”,口语化,结合“遥寄鲜花一束”分析,不合语境,应该改为“一片心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     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     。盛夏,烈日当空,(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    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 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 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 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 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 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描写山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再次强调蜀道山高路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形象地表现蜀道高而难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语义双关,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D. 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曒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2.对文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是一种文体,是帝王向臣子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B. 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升等都表示官员职务升迁。

C. “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 “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 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 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 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②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查看答案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