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南怀瑾(国学大师)、冰心(著名作家...

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南怀瑾(国学大师)、冰心(著名作家)、周星驰(影视明星)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每个不超过60字。

示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个名字,正贴合了她恬静清丽的外貌,幽兰般淡雅的气质。

 

①“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名字正象征了他崇高而美好的胸怀。 ②“一片冰心在玉壶”,著名作家冰心的笔名可能取意于此,这正是对她“母爱、童真”的美好追求的写照。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影视明星周星驰的名字可能取意于此。这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他为电影而生的艺术才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指出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要求仿照示例,从南怀瑾(国学大师)、冰心(著名作家)、周星驰(影视明星)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每个不超过60字。仔细阅读例句,例句开始是引用名句,且名句中包含“林徽因”名字中的“徽因”二字,然后指出林徽因名字可能取意语于此句,然后就这个名字,阐释了林徽因的外貌特征和气质特点。仿照例句从题干所给的三个人名中选择两个,对其名进行阐释。也就是,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注意根据题目中的三个名字联想“引用古代诗文”,然后根据诗句阐释名字蕴含的意义。所用句式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例子仿写,不但要仿写格式,还要注意体现的意蕴。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每个不超过60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人写给某出版社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日前向你那里寄呈之稿件,系敝人对生活的一些感悟。呕心力作,如蒙见用,不胜感激,今后我会多多赐稿。稿件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出来。若不合出版要求,也务必回信,让我知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过硬的学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各自领域中       的专业人才……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追求极致是一条       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巅峰技术能在       间练就?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    ),这一流的伟业更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       。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明的果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乏其人    心如木石    一朝一夕    黯然伤神

B. 不可或缺    心如木石    白驹过隙    黯然失色

C. 不乏其人    心无旁骛    白驹过隙    黯然伤神

D. 不可或缺    心无旁骛    一朝一夕    黯然失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流的伟业方可成就一流的技艺

B. 一流的技艺定能熏陶一流的心性

C. 一流的技艺定能成就一流的伟业

D. 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B.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不是这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

C.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D.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且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江中清冷月影烘托江边送别、举酒难欢的惨淡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描写了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的艰险的蜀道。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运用对比、议论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2.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改左拾遗。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况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明年,移睦州。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

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

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田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B.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C.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D.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监督政府官员的言行并向皇帝报告。

B.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的名称,是当时朝廷常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职位。

D. “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个科目,后代往往视为非常设之制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锡因谏受赏,诚心侍君。田锡上谏后,受到皇帝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劝他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认为侍奉国君就得竭尽诚心。

B. 田锡治理有方,扭转风气。田锡任睦州知州时,原先睦州人阻扰礼教,田锡建造孔子庙,并请求朝廷拿经书图籍发给学生,从此睦州人立志求学。

C. 田锡有诤臣之体,直言时弊。田锡批阅奏章时不回避时弊,受到皇上和宰相称赞,都说田锡“得争臣之体”,后来田锡曾连上八道奏疏,直言朝政的得失。

D. 田锡忠心耿耿,受到褒赠。田锡遗表劝谏皇上,皇上看了颇为感动,认为像田锡这样的谏官不可多得,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

(2)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