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第一季共十二期,十二个主题词分别如下: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人生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既然我们在初中都能凭着初三最后一年冲刺考上重点高中,那么我们在高中阶段即使高一高二成绩一般,同样可以在高三突击考上重点大学。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我们来说,不必急于在学习上抢占先机,或许,后发制人才更有意义。至于文理分科,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么早,“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所以顺其自然,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①初中的情况不一定适合高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中学2009届学生将举行一次毕业十周年纪念会,班长将作为学生代表在聚会上作书面发言,下面是他发言稿的部分内容,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拨冗回到了母校。当年各位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那时我总是迟到,老师却没有骂娘,而是给我写了一幅字,至今我还惠存在家。现在我的工作还算人模狗样,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5)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运共同体彰显着交互主体性和共生主义的伦理基质。这一伦理基质意味着自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一国的生命与全人类的生命具有生死攸关、 和运命一体的性质,只有共生才能保证自生和他生的正常进行,破坏共生势必要危及他生、祸害自生。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是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完善与发展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为基本的价值认识,认为当今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将所有国家的命运连为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因此,各个国家都应当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审视当今世界大势和国际关系,努力去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建构和平发展、共生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做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指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 、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因此,建设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世界的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同时也是每一个国家自身利益之所在,( )。人类共同体的“共命运”在当今世界还绝不只是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而且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展开。是故“与自然为友”,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内具的伦理深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B.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的认知,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C.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D. 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完善与发展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的所谓国家利益
B. 所谓国家利益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是没有的
C. 没有所谓国家的利益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
D. 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的所谓国家利益是没有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明哲保身 嫁祸于人 和平共处
B. 休戚与共 独善其身 以邻为壑 和谐共生
C. 息息相关 明哲保身 以邻为壑 和谐共生
D. 息息相关 独善其身 嫁祸于人 和平共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仁义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 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 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来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 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 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