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文章第二段引用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句,这两首诗中都有一个女子存在,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是白居易的诗,诗人用柳来暗喻自己曾费用心血培育过的一名年青女子。诗人已与她离别了两年,但诗人一直没有遗忘她,一直在想不知何人在使唤她,甚至在欺侮她,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一名年青女子的难以忘怀并为其命运担忧的情感;而“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欧阳修的诗句,“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由此可知,情感应是不同的。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按照时间顺序。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并没有说许浑家中庭院就种植柳树,选项把两处内容糅合到一处。故选A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错误,选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错误,选项表述逻辑关系错误,文中说的是“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中“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组句子,构成排比。(6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1                                                                   

2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我是北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从报纸上垂阅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惠赠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艺术中“风骨”的评品,源自对国人的感性生命及其精神风貌的识见。从魏晋开始,许多绘画作品尝试运用这个观念,一时蔚然成风。    。由此,“风骨”成了后人评判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

A. 此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

B. 此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此后,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

D. 此后,出现了一些追求“风骨”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B. 近日,“魏则西事件”广泛受到网民关注,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展开调查。

C. 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D. 如果一所中学过于重视科研的发展,忽视教学,学校的教学就会出现理性多于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完全背离教育教学本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